教育家
滚动新闻:

“‘少教多学薄积厚发’教学范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1-02-07作者:代泽斌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少教多学薄积厚发”即教师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下多学、多思、多行动,教与学和谐共生,教学相长,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正向发展。

“少教”,启发性地“教”,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有针对性地“教”,教师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创造性地“教”,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情境,唤醒、帮助、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性地“教”,教师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生的智力状态、情感水平、创新能力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多学”,教师通过“少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批判学习的境界。

“薄积厚发”,“薄积”是根据庄子“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提炼而出的,意为人生对知识积累没有止境;“厚发”是运用智慧,大量地去实践,从创意走向创新和创造。

“多学”与“薄积”是辩证统一,“少教”与“厚发”是相辅相成。“少教多学”与“薄积厚发”体现了学习视角、重在运用,教学相长。

“少教多学薄积厚发”教学范式的构成

“少教多学薄积厚发”的教学范式,其路径是“有效记忆—有效理解—有效思考—有效运用—有效创新”,“前四者是低阶思维低阶能力,而‘创新’是高阶思维高阶能力。”

“记忆”是所有环节的根本,在五个环节中,记忆是最基本的层级,它的主体内容是小学、初中、高中学习中的那些需要记忆的根本性知识。

“理解”是在记忆基础上提升的能力层级,指的是在阅读时能领会文章内容或文句含义并能作出解释,或者听话时能领会讲话者的意图。

“思考”是在记忆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指在阅读中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的内容,或者对生活、社会中的现象能进行分析并有自己的看法。

“运用”是知识应用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句子和整篇文章的驾驭能力、对社会生活的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它是在前三种能力的基础上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创新”是指对阅读材料和社会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是以识记、理解、思考和运用为基础,在学科素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以上各能力层级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已明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一级的能力包含了对低级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高级别的能力不是架空的,它是从低级能力发展而来的,有时甚至是交错进行的。

“有效记忆—有效理解—有效思考—有效运用—有效创新”五个环节的关系:

“有效记忆”是小学、初中、高中学科素养养成的根本。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奠基石。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学习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读书、听讲、经历某个事件等都属于识记。保存是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回忆是指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关键,这三个环节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要记住这些知识点一是大量阅读,二是摘抄,三是理解、思考、运用、创新。

“有效理解”是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第二步。在记忆的基础上要理解记住的知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般也称为了解或领会。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记住的知识进行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住,才能会运用。如果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该记住的知识就记不住,即便死记硬背下来了也会遗忘。

“有效思考”是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第三步。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还要对记住的、理解的知识进行思考。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思考方法有形象法、归纳法、逆向法、移植法、发散法、演绎法等。思考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按自己的心思去思考,甚至是奇思异想。这样才会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独树一帜的思想。

“有效运用”是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第四步。在前三者的基础上要“运用”,“运用”指的是把某种东西用于预期适合的某一目标。把记住、理解、思考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运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具备自主运用意识,知识只有在那些具有自主意识、懂得运用意识的人那里,才具有力量,才能真正发挥知识就是生产力的作用。

“有效创新”是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最高境界。在前四者的基础上,就要达到质的飞跃“创新”了。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之,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这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是交叉进行的,记忆是根本,创新是最高境界。在学科教学中,“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师生的潜力变成实力”,可以使“少教多学薄积厚发”教学范式有效地实施。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夫斯基把人的现有水平和可能实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空间叫做“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对提升学生成绩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几次考试成绩,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潜力,这为学生学习的薄积厚发、后发赶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如对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某学生在高二时的四次段考成绩进行分析,该学生历次考试中各科最好成绩分别为语文125、数学140、英语140、文综275,总分680分,但这名学生每次考试的实际总分并不能达到680分。老师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激励这名学生,只要科科都正常发挥便是超常发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680分。通过分析,该学生明白了自己的潜力,他在学习中有了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得分意识。2015年高考该学生以697分考上了北京大学。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样可以估算出每一个学生的单科和所有学科“最近发展区”潜在能力,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所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潜质拓展范围。

“少教多学薄积厚发”教学范式在实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课堂少教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其核心素养。有效课堂就是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少教多学薄积厚发”教学范式可以解决目前教学中的部分问题,但其推广还面临一些实际的问题。

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传统教学理念认为如果教师“少教”,会淹没教师的自我价值。很多教师认为,作为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成果上,即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则教师的自我价值就高,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实际动手操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忽略了学生的探索、沟通、合作、交流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少教多学薄积厚发”教学范式的质疑。有老师认为“少教”缺乏科学依据,其发展的条件还不成熟。虽有一些教师和领导对“少教多学薄积厚发”教学范式认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及领导对此种教学范式持消极和怀疑态度,导致“少教多学薄积厚发”教学范式在实施过程中不理想。另外,“少教多学”范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持怀疑态度同时又有教学质量的压力,因此不敢践行“少教多学”教学范式。

教师备课的不充分。以学定教是有效课堂的重要理念,依据学情设置目标,研究学生如何学至关重要。课堂重点要从过去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对高质量备课有些反感,就将过去的教案换个名字变成新的教案;年轻的教师虽然能够紧跟课改要求,但由于缺乏经验和钻研的精神,备课中不能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很难把握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有效课堂应少教多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主、合作、体验、创新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精讲多思多练,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进行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一部分教师以讲为主,学生较少参与活动,或课堂上看似热闹,但缺乏实效。

课后缺少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教学反思视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作者: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老师、贵州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代泽斌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