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扁担担出大山的脊梁

时间:2022-01-08作者:崔会婷 钟书文 张永强 张君慧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陕西省铜川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四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前身为“铜川市第四中学学雷锋拥军优属小组”,迄今已有57年的历史。57年来,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受到教育部、民政部、中国人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陕西省委、省政府、铜川市委、市政府的各级表彰奖励40余次,成为我校乃至铜川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被誉为“扁担精神”。

以传奇故事成就育人载体

美丽、神圣而传奇的校本故事:1965年初春的一个下午,学校学生周翠兰走在放学的路上,发现了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她的一双小脚颤颤巍巍,提着包袱,一摇一晃很吃力得走着,周翠兰同学急忙上前搀住老大娘帮她提包袱。在送老大娘回家的路上,周翠兰了解到,大娘家住在学校后边的吕家崖村,两个儿子在空军部队服役,因而家里的许多事都由大娘独自一人去做。第二天放学后,她便约了3名同学,来到吕大娘家里,帮大娘挑水、扫地、干家务。这件事很快就被学校党支部知道了,在1965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两周年纪念大会上,学校党支部表扬了周翠兰等同学的先进事迹,并特意赠给他们一根扁担,两只水桶,正式命名这个小组为“学雷锋拥军优属小组”,使该小组的活动走上了正规化道路。一根扁担由周翠兰传给了杜小荣、张国华、孙玉良、张爱菊、刘辉------张虹、朱诚伟、陈静萱、李媛、梁淑红、郭董明卓、贾志豪、张沛涵,一直传了56年。

 

扁担担出大山的脊梁

 

2001年,学校党支部看到学校已故退休工人齐连芳之妻李婷粉老人已70多岁,儿子在外打工,便把其确定为第16届小组的优抚对象。随后的6年里,3届小组的近80多名同学,每周五下午都会去给老太太打水、扫地、洗衣服、干家务,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老人每逢给人说起这事,总是夸不绝口。“学校没有忘记我,学生好比我的亲孙子”。2005年3月4日,学校隆重地举行了“雷锋扁担”交接仪式,第18届小组组长张方圆接过扁担时,代表小组庄严承诺:“这根扁担既是荣誉又是责任,我们一定要把她传递下去。”《陕西日报》《铜川日报》、陕西共青团网站都发布了这一消息。

57年来,学雷锋拥军优属小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事迹,实践雷锋精神,谱写人生价值,他们的活动也受到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铜川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多次参加该小组的交接仪式,新闻媒体也对该小组的活动给予了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1988年7月30日,《铜川报》以《市四中“双拥”“共建”搞得好》为题,高度评价了该小组的工作;1990年5月,市文明委组织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事迹报告会,该小组应邀参加报告团,《铜川报》又以《怎样使“一根扁担”久传不衰?》的文章,评价该小组是铜川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一盏明灯,并鼓励该小组把工作做得更好;1995年10月19日,《铜川日报》一篇《一束永不凋谢的鲜花》的文章,称赞该小组用一根扁担折射出了雷锋精神的光辉;2004年3月9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以及铜川电视台均以《铜川市第四中学有一根传递了39年的雷锋扁担》为题,对市四中的学雷锋情况作了报道。由于突出的成绩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该小组1982年被教育部、团中央命名为“三好”活动先进集体,1990年被民政部、中国人解放军中政治部命名为“全国拥军优属先进集体”,并应邀出席全国“双拥”先代会;1991年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40多项,为学校乃至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在故事中寻找德育的素材,并将其内化为学校精神文化的符号,成就了一个挖掘校本主题的突破口,也成就了这个校本成果的意义与价值,承载了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

以丰硕成果再现育人成效

借力历史,实现守正创新

学校依托多年的文化底蕴,基于传统中的优良做法,在扁担精神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生成诸多创新点。

创新点之一是形成了四中特有的学校精神,即扁担精神。此外,凝聚思想,形成了“黄卷青灯,堡嘉年华”的校训;“励志扬善,载德远行”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的办学目标;“一根扁担,行达天下”的校风;“扬扁启智”的学风;“承担、求真”的教风;“传承扁担精神,厚植立德树人”的办学特色。

创新点之二是形成了育人的系列化教育网。扁担精神特色化育人元素功能的彰显。扁担精神为载体的雷锋主题公寓,雷锋主题餐厅,雷锋号校车,扁担精神先锋桃李林建成。同时创建了“励志扬善、载德远行”为主题的工匠精神德育园,包括雷锋精神德育苑、扁担精神德育室、雷锋精神主题长廊,雷锋班级6个,扁担班级6个。另外,形成了扁担精神传承接力小组。

创新点之三是育人模式新颖。一方面,横向上渗透了扁担精神的多重精神元素,呈现“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主题。学校用绿色理念陶冶人,用雷锋精神教育人,用规范教育成就人。既有思想引领,又有质量保障,形成良好的育人风气。另一方面,纵向上融合了扁担德育和课程主题,实现了“尚德,启智,健体,崇美,爱劳”的课程育人目标,“和、善、达”的扁担德育目标。依托校本德育化课程体系研究,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材。

 

扁担担出大山的脊梁

 

57年的历史积淀,以及全体四中师生的积极践行,助力了校本主题的落地生花。如今,“红杏”成就满园春。

步履不停,肩负社会使命

“文保小组”成为一道风景。学校临近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而耀瓷的文物保护工作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党支部、团委与耀州窑遗址协商,1989年成立了“学雷锋文物保护小组”,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并给第一届小组(高九二级一班)授了旗,自此,该小组积极组织、发起活动,广泛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周边人群的文保意识。1992年,第二届文保小组成员李斌同学,将拾到的一只宋代瓷碗交给了耀州窑遗址,受到遗址同志的高度赞扬,并给小组送来“发扬雷锋精神,保护祖国瑰宝”的锦旗。由于该小组的突出贡献,1994年第三届文保小组被铜川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新长征突击队”,并向全市推广该小组的活动经验。《铜川日报》分别于1991年12月15日、1994年12月10日报道了该小组的交接仪式,并指出该小组的活动是铜川市学雷锋活动的又一道风景,1999年该小组被市教委命名为“先进学生集体”。

“文博小组”走向社会实践。1990年市四中团委、教育处又与耀州窑博物馆协商,成立了“学雷锋文博小组”,负责博物馆周末旅游的讲解接待工作,并与博物馆陶艺中心建立了深厚友谊,小组常年组织学生在此活动,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文博意识、动手能力都起了很大作用。

1993年,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学校党支部决定由服务队领导“学雷锋拥军优属小组”“学雷锋文保小组”“学雷锋文博小组”,校团委具体负责服务队的活动事宜,并要求校团委结合学校工作的具体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活动,把“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扁担精神”发扬光大。1996年3月,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名为“青年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1999年学校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校园”,2001年学校被省环保局命名为首批“绿色学校”,2001年校团委被评为“陕西省五四红旗团委”。2003年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深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潜质,组织了历届学雷锋小组组长座谈会,编写了校本教材《一根扁担的传奇》,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教材,并开发了校际交流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寻找身边的雷锋”和“争做最美志愿者”活动,历届学雷锋小组组长纷纷来校“传经送宝”,助推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

2017年是全国扶贫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一年。学校党支部结合我校学雷锋活动经验,组织团员青年结对帮扶建档立卡户学生,党员教师帮扶困难学生,党员教师送教上门等活动。2019年3月4日王益区“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学雷锋主题动员大会召开,王益区委书记姜文宏带队到我校现场观摩并看望了校志愿者服务队,我校第25届学雷锋小组组长贾志豪同学作了大会交流,贾志豪同学被授予“王益区美德少年”称号。

墙内开花墙外香。市四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事迹也不胫而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4年6月,中央党校党建部把市四中青年志愿者服务大队的事迹收录在《“三个代表”践行风采录》中。2006年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省民政厅、省慈善协会评为首届“三秦慈善奖”。2007年9月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市慈善协会表彰,并颁发了“铜川慈善十年先进集体”奖牌。2013年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授予“铜川市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2015年6月,我校14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了铜川市王益区2015年校园文化艺术节展演活动,校团委和教育处主持编排的舞台剧“雷锋的扁担”真情实感演绎了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50年的神话,引起了广泛共鸣,获得了王益区2015年校园文化艺术节展演活动三等奖。同年,学校被市文明办确定为铜川市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被市教育局确定为铜川市首批德育品牌。2016年学校被团铜川市委确定为铜川市青少年学雷锋活动实践教育基地。多年来,学校学雷锋小组成员拾金不昧、救助八旬老人等事迹屡见媒体。

以完整体系凝练德育精神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铜川市第四中学从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扁担精神(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乐于奉献、服务社会)出发,深挖其精神内涵。在管理工作方面,以雷锋精神为学校精神,坚持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秉承校训,形成了“一校两部三负责四执行五统一六实施”的高效行政管理体系。在教学工作方面,打造雷锋精神创新创造课程体系,全面落实课堂革命行动,构建“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拓展课程革命的外延,形成“尚德、启智、崇美、健体、爱劳”的课程体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扁担担出大山的脊梁

 

通过多年的研修和实践,学校凝练出了独有的扁担精神育人体系12345模式。

一套课程体系——以办学理念为顶层设计,彰显办学特色,落脚办学目标。

两个支点发力——教育和教学。

三个方面推进——课程、文化、活动。

四个助人成长——学生、教师、学校、家长。

五大体系工作体系建设——队伍、德育、课堂、后勤、安全。以党建领航,完善管理团队、党员、教师三支队伍的建设;构建“和·善·达”德育教育体系;五育并举,拓展校本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架构工匠精神后勤服务体系;夯实安全综合保障工作体系。

 

扁担担出大山的脊梁

 

过往的成就见证了学校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载德匠行、守正创新所作的种种努力,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使学校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学生积极向上,教师恭于职守。扁担精神薪火相承,代代相传,未来,学校仍将坚持为扁担精神谱新篇,助耀瓷故里育新人,以“扁担”担出大山的脊梁。

(作者:陕西省铜川市第四中学 崔会婷 钟书文 张永强 张君慧)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