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让教育安静下来——沈阳市沈北新区推进“双减”工作纪实

时间:2022-01-18作者:黄硕 林樯 刘燕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家住沈阳市沈北新区的王楚箫就读于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双减”落地前,王楚箫每周一至周五有三天晚上在校外培训机构补课。学校放学后,妈妈拎着饭盒,把她直接送到补课班,王楚箫一边盯着老师讲题,一边手忙脚乱地扒拉饭菜。周末除去补课,王楚箫只有半天的空闲时间,还要忙着写学校和补课班的作业,家庭每月为此的花销高达3000元。

在得知国家不允许规定时间外补课后,王楚箫兴奋地直拍手:“太好了!”她告诉妈妈:“以前别人都补,我要是不补吧还怕落后,但是我真不愿意补课。”如今,身边的同学都不再补课,王楚箫也取消了所有补课计划,一放学就回家,一家人安安稳稳地吃晚餐。饭后,她会安排一些时间用于复习和预习,还会练习打乒乓球,边练边唱歌。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启了新一轮教育领域变革。在推动相关工作走深走实的同时,沈北新区教育也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让教育安静下来,让教育再次回归校园、回归规律和本源,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让教育安静下来——沈阳市沈北新区推进“双减”工作纪实

让教育安静下来——沈阳市沈北新区推进“双减”工作纪实

 

让家长放下焦虑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句调侃道出了多少家长的无奈。家住新城子街的关丽芳养育了一儿一女,弟弟今年在新城子街第一小学读一年级,姐姐已经从这所学校毕业。经历过辅导女儿的“鸡飞狗跳”,关丽芳感慨万分:“我觉得我能代表大部分家长的心声,我们举双手赞成‘双减’政策。”学校课后服务的第一时段是作业辅导课堂,提倡“快作业”和“乐分享”的作业理念,让学生学会管理和规划时间,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对于作业,我非常相信学校老师的能力。”关丽芳表示。此外,学校还成立了80余个课后服务兴趣社团,关丽芳的儿子报名参加了足球社团。“我每天四点半下班,不用着急去学校接他了,可以回家安心准备晚饭。学校五点半左右放学,正好赶上孩子爸爸下班,把孩子接回家,饭菜就准备好了。晚饭后,我们一家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其乐融融的。”

目前,沈北新区全面落实“5+2”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生总数30830人,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数30485人,占比98.9%,参加个性化服务的学生数25742人,占比83.5%。各校开设个性化课程累计454门,其中体、音、美、劳等课程265个,占比58%。例如,朝阳一校沈北分校经过前期调研,开设了个性化课业辅导和个性化社团课程。其中,周一、周四为个性化课业辅导,由班主任指导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确保“零作业”放学;其余三天是个性化社团课程,本着“自愿选择、需求为先、安全为要、特色发展”的原则,学校开设101个社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业管理方面,沈北新区教育局提出作业“123”管理模式,即教师签订一份作业管理责任状,学校制定作业年级统一布置和作业校长签字公示两个制度,开展作业设计评比、作业科学性校本研究、作业批改展示三项主题活动。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小学挑选数名责任心强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学校“作业调查团”,统计每科作业种类和数量,调查作业完成时间,确保作业“减量增效”。

“我们认为作业校长签字公示制度是一个完整的监督链条,学生是主体,我们则把这条链条做实。”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副校长汤伟说。学校教研组集体统筹安排作业后,校长签字,并在公示栏、年部群、班主任群中公布,班级安排值日班长对作业进行记录监督,同时各班家长委员会监督,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监督机制,确保作业管理的实效性。

 

让教育安静下来——沈阳市沈北新区推进“双减”工作纪实

让教育安静下来——沈阳市沈北新区推进“双减”工作纪实

 

让课堂精彩起来

“‘双减’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内部诸如教师的整体素养、学科协同育人、课程改革,方方面面都要创造舒适安全、能激发兴趣、快乐成长的教育教学氛围,最终才能体现为教育质量。”沈北新区教育局局长计会波说。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围绕课堂改革这一主题,沈北新区的各个学校都作出了积极探索。

新城子街第一小学校长顾艳文提出:“‘双减’就是做一道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题。”“加”就是课后服务提质增效,而“乘”就是深化课程改革。“‘双减’是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出更高层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课程体系,向40分钟要质量。”

朝阳一校沈北分校严抓备课、上课、作业管理、学科辅导等工作,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借助教育集团化的资源优势,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沈北新区和沈河区的备课活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教师们在与名校和名师的交流沟通中汲取成长的养料,为学校倡导的活力课堂赋能。

沈阳市第一五二中学倡导“声动课堂”,让课堂上“有点笑声,有点掌声,有学生的发言声和讨论声”,做到以生为本,以声动情。英语教师李慧楠在每堂课的开头,都会以生动新颖的形式激发起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有时是一段热门短视频,有时亲自来一段英文说唱。李慧楠告诉记者,课本剧表演是学生最开心的环节,孩子们披上斗篷,戴上皇冠,稚嫩的脸庞上贴着假胡子,嘴里说着英文台词,演得像模像样。李慧楠也毫不吝惜她的赞扬“:你们是奥斯卡最佳演员!”台上的演员高兴极了,台下的孩子也笑开了颜。

 

让教育安静下来——沈阳市沈北新区推进“双减”工作纪实

让教育安静下来——沈阳市沈北新区推进“双减”工作纪实

 

让教育远离浮躁

沈北新区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教育链条的各个环节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区委和区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有点儿什么新情况,区长就第一时间给我发消息,包括人大、政协,每年都到教育部门视察和调研,包括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街道,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全区初步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工作合力和重视教育的工作氛围。”计会波感慨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干起工作劲头十足、觉得‘得劲’,用心、用情、用力去做百姓满意的教育。”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的除法题,就是剔除那些功利性的、偏离教育甚至扭曲教育目标的认知和做法,学校要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顾艳文说。对教师,她及时带领大家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最新政策文件,“站位高了、格局大了,功利性的念头就少了”。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小学校长章敏则表示“:‘双减’让我们充实了自我,体现了个人价值,我们的教师群体正与‘双减’同行,与时代共振。”对家长,顾艳文开设家长讲堂,加强家校共识,关丽芳就对校长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孩子不仅仅是为我们个人教育的,更是为社会和国家教育的”。

因成为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拍摄地,沈北新区惊艳了全国观众,新奇壮观的稻田画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这是沈北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王楚箫的妈妈薛青告诉记者:“以前,沈阳人都往市中心和南边走,这两年奔沈北新区的人明显多了。”

青年人选择在某一地区置业安家,教育、医疗、居住环境往往是权重极高的影响因素,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人口流动和人才吸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伴随“双减”的持续深入,沈北新区聚焦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职业教育优质融合、终身教育灵活发展的目标,全力打造幸福教育示范区。教育与城市的共生共舞、互促互进,成为吸引人、留住人、发展人的最大“底气”。

目前,沈北新区正大力塑造“生态沈北、活力新区”城市品牌,为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力量。由“双减”而起的静悄悄的教育“革命”,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汇聚了磅礴力量。

 

让教育安静下来——沈阳市沈北新区推进“双减”工作纪实

让教育安静下来——沈阳市沈北新区推进“双减”工作纪实

 

(作者:黄硕 林樯 刘燕)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