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中的技术与教育变革——第五届现象学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顺利举行

时间:2022-11-20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当今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而深刻影响着人的认知方式与学校教育理念。尤其是近三年来在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之下,“互联网+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信息技术从未如此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与教师的日常生活样态。同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所以,为及时回应技术与教育变革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与冲突,深化教育理论创新,推进学校教学方式改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基于多年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传统,以“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中的技术与教育变革”为题召开第五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22年11月19-20日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来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德国魏恩加腾师范学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三十二所学术研究机构的百名专家学者围绕“技术与教育变革”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深入研讨。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教育者的眼光不应囿于技术层面,而需通过现象学与教育学的对话,展开时代性与学术性的理解与反思,洞见技术的本质及其与教育变革之间的深层关联。对此,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表示认同并提出期待。他强调,首都师范大学是中国现象学教育学的摇篮和重镇,为现象学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希望首师大现象学教育学团队在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继续深入研究,发出中国学界独特声音。

与会学者提出,在持续推进教育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技术对教育发展拥有什么样影响力的问题已引发不少争议和分歧,有必要深入探索技术的内涵以及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可能影响力。在技术内涵方面,南京大学张异宾(张一兵)教授从斯蒂格勒的技术义肢与第三持存理论入手,分析了欲望的制造与消费的牧领,政治意图和文化解构发生于数字化社会先验综合的情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段伟文教授提出深度智能化使人本身成为机器智能运用算法加以认知与操控的对象,引发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智能监测”等问题;浙江大学孙周兴教授以“未来的学习”为主题引导我们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要珍视并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

在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方面,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Malte Brinkmann教授通过现象学理论,指出循证教育学将教育科学转化为有效性研究的现状,批判性地指出循证治理的负面影响。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Cathy Adams教授由智能玩具的潜在巨大市场出发,阐释人工智能是既炽热又让人恍惚的时刻。首都师范大学朱晓宏教授指出智能支持师范生教学实践的精准画像,诊断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形成教学案例研究的证据迭代与升级。北京师范大学余清臣教授认为,技术时代,对教育世界的理解不仅指向呈现的状态,还要指向通过想象、经验与智慧可能抵及的世界。

回应环节,首都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提出,智能时代需回归“是什么”的本质研究。研究者需要对机器智能与感知经验的关系,大数据的呈现与遮蔽,感性丰富与理知抽象的融合,以及技术给教育行政管理、教育公平带来的影响,甚至教育场景的典型性代替教育大数据的规律性等问题做出批判性与本质性的思考。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届现象学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意义重大,研讨了技术融合教育未来发展的新动向,推动了新时代现象学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从事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者们也将继续积极回应新时代对于现象学教育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共同激发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学术活力,助推现象学教育学以及教育哲学的长久发展。

据悉,首都师范大学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现象学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了我国现象学教育学与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充分交流与学术合作。本次会议的特色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呈现高端国际化水平,以德国洪堡大学为代表的相关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团队积极参与;二是跨学科特色鲜明,现象学哲学、科学与技术哲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国内一流学者在此展开充分对话;三是是中青年学者与研究生论坛充分呈现热烈的学术争鸣;四是技术赋能学术交流,通过网络直播形式,超越传统时空局限,参会规模效应明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影响力。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