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开启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3-06-14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近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启动会。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傅国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处高级项目专家陈学锋、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出席大会,还有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42个项目实验学校和1个实验区的主要负责人参会。

近年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举措。本项目旨在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探索我国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的有效路径与策略,为保障儿童权利、提升育人质量、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提供依据,助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项目围绕四大研究模块——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机制和能力建设、家校合作工作的机制建设与渠道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路径及策略研究、面向处境不利儿童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个研究专题——区域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开展为期三年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梳理国际经验和调研聚焦关键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形成有效模式配套培训资源,从而为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和有效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开启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

 

本次项目启动会共设置启动仪式、专题报告、分组研讨交流三个环节。在项目启动仪式上,傅国亮致辞。他指出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彰显出家校社共育经历了从教育内部工作序列走向了教育外部工作序列演变的历程,逐步构建起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然后对本项目的核心概念和研究主题进行了解读,最终通过完善家校社共育的育人方式,提升育人质量。

作为项目委托方,陈学锋指出联合国儿基会一直致力于保护儿童权利、促进儿童发展,当前我国家校社共育的教育方针策略是必由之路;在项目实施中要贯彻《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体现的四个原则,即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无歧视原则、尊重儿童基本权利的原则、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在融合国内外经验基础上,对项目进行为期三年的系统研究和探索,创新方法、积极实践,形成有效经验和成果,为推动家校社共育做出努力和贡献。

项目负责人边玉芳教授表示在当前我国育人机制改革和转变的重要时期,开展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项目团队在各方的共同支持和参与下,努力完成好各项研究任务并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在专题报告环节,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和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张俊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报告来为项目研究拓宽国际视野和实践路径。报告在分析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之困与理论之思基础上,从国际视野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政策制度、科学研究、学校实践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分享了北京、广西防城港、江西弋阳的典型经验,彰显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中国智慧。

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通过《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报告,深入解读了项目的主要设计思路和未来探索方向。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中存在育人目标不一致、三方职责不清、各方关系不协调、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统筹与保障亟待加强、协同育人的整体发展不够均衡等问题和挑战;指明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抓住育人是根本、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创新是活力、学生有权利等几个关键问题;为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在统一认识、拓展渠道和方法、提升学校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建议举措,从而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为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需求和工作目标,本次会议开展深入的研讨交流。由项目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梁丽婵博士详细介绍了项目工作,围绕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路径和策略的项目目标,本项目形成鲜明的工作特点,即以实践问题解决为导向、以现状调研为基础、以国际经验为参考、以学校行动研究为核心方法、以项目学校研究共同体为重要载体、以配套资源建设为根本、以维护和促进儿童权利为项目宗旨,通过三年项目实施,形成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案例集、工作方案及资源包等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家校合作渠道创新的家长会,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分期分类召开家长会,学期初介绍型家长会集体开、了解型家长会灵活开、培训型家长会定期开、活动型家长会适时开、应对型家长会及时开、问题解决型家长会分类开,从而让家长会真正达到共育的实效。

在分组研讨环节,围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机制和能力建设,家校合作工作的机制建设与渠道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小衔接、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路径及策略,面向处境不利儿童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等六大研究主题,在首都师范大学孙丽萍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梁丽婵博士、中国儿童中心张玲玲博士、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陆彩霞博士等各领域长期指导专家带领下开展研讨,就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存问题、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重点难点、项目成果内容和形式等问题,广泛交流经验和意见征集,为下一步行动研究计划和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项目启动会的顺利举办意味着研究工作的全面启动,北京师范大学将整合已有研究成果和专业资源,指导项目学校和区域扎实开展实践创新实验,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中不断产出丰硕的成果。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