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产教融合视阈下,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新机制

时间:2023-09-11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青岛烹饪职业学校立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通过建设“平台+载体”,构建政校行企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产兴教、以教促产”的发展格局,对餐饮产业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良多启示。

搭建多元协同育人新平台

学校坚持“筑巢引凤”策略,将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请进来,牵头成立、参加多个产学研联盟和组织,拓展教育资源,着力专业内涵建设,促进区域餐饮产业发展,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学校牵头成立胶东经济圈中职烹饪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入选全国烹饪协会理事单位、全国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校际联盟理事单位、青岛市中高职一体化建设联盟和第十九中学教育集团核心成员单位及山东省胶东菜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和鲁菜文化餐饮开发及教育创新平台建设单位。学校依托这些合作平台,共建校外实训基地70余个、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3个、适应生产一线需求的工程技术研究课题库1个,围绕大餐饮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促进专业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相融合。同时,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联合法国第纳尔餐饮学校建立餐饮业“鲁班工坊”——伊尹食坊,搭建中西餐饮技能和美食文化交流载体。

构建互利共赢需求动力新机制

学校发挥社会行为主体办学作用,与行业、企业等共同制定招生招工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统筹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全面把握行业各类人才的专业标准和岗位技能,及时了解行业内的人才需求动向,同时通过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职业教育协作联盟等组织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各行为主体积极营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能够引导公众认识职业教育技能立身的必要性和经济发展贡献,营造理解政府决策、促进学校发展、支持校企合作办学的良好社会环境。

目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企业多达100余家,涉及青岛、威海、潍坊、济南等山东半岛主要城市。合作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日常管理,将专业标准直接渗透到课堂教学,将企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教育与行业培训结合。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要求,更快地成为企业骨干力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此,合作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合作企业数量、质量明显提升,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普遍尝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甜头。

建设大餐饮专业群育人新载体

随着现代乡村产业发展形态的不断演进和创新,餐饮产业链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延展效应越来越明显,“5G+”信息技术又不断催生新工种、新岗位和新业态,成品菜和预制菜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学校突破横向建群的思维定式,按照专业纵向发展的组群逻辑,联合区域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县域农字号职业学校组成共同体,针对所在区域农业种植、养殖行业中的“土特产”,梳理餐饮食材供应链和职业岗位链的关键节点,建立覆盖种植养殖、食品加工、餐饮消费等关键专业点的专业链,实现专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贯通。

重塑大餐饮专业群结构。一是整合专业课程资源,遵循“现代农业产业链—专业链—岗位能力群—课程群”的逻辑,梳理产业链关键节点的岗位能力群,通过组建岗位能力模块推动课程群建设,从而实现各专业相关课程的耦合、联通与共享。二是按照“选种育苗—种植养护—收储加工—烹饪销售”的岗位逻辑和教学内容逻辑,进行模块化改造,建立专业模块课程群,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在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规范,建成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库。三是建立专业教学创新团队。联合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字号联盟校,建立教师互聘共用机制。选聘优秀农户中的种植养殖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破专业界限,改变传统种植类、烹饪类教学教研组织方式,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组成专业教研室,增强团队协作创新能力。

创立“312双交替轮岗”人才培养新模式

自2012年起,学校就启动了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青岛香格里拉、威斯汀、远洋大酒店等企业联合举办“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学校还根据餐饮类专业人才成长规律,创立“312双交替轮岗”培养模式,由校企交替育人,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实施学生在企业轮转方式,参与企业每两家被分为一个组合,学生定期在两家企业之间轮转,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差异化教学,扩大他们接受行业顶尖人才传授的覆盖面,为未来顺利转岗、丰富职业生涯奠定技能基础。同时,开辟校外企业课堂,实行开放教学,把课堂直接搬进田间地头和酒店厨房,学生的课堂教学和生活作息制度参照企业运行机制,边工作边学习,使情景操作与企业规范实现零距离对接,学徒毕业时职业资格全部达到高级工(三级)水平。

创新“课堂+田间+厨房”生产性教学评价新模式

学校联合企业、行业组织对专业技能教学实行岗位群轮训和岗位达标制度,实施“课堂+田间+厨房”生产性教学评价模式。将学生需要胜任的多个岗位进行合理搭配、适当安排,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轮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每个岗位按照布置任务、策划、实施、检验、反馈、评价等完整的教学环节进行限定时间的训练。根据每个轮训岗位的实训考核标准,制定完整清晰的教学标准、指导书、教学计划和技能训练教材,从学生在岗位轮训期间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实训表现、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制定岗位技能考核指标和评分细则,对轮训岗位群进行技能达标考核,形成学业质量的闭环管理。

以上探索与实践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良多启示——

其一,破解困扰政校行企“合而不深”的老矛盾。学校突破职业教育

传统办学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了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产学研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依托校企科研资源,建成开放共享的科研课题资源库和成果转化机制,满足了各方的长期利益诉求,使校企合作更宽、更深、更实。

其二,破除专业与产业“互不交融”的旧问题。学校瞄准产业前沿,积极适应大餐饮产业新业态需要,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形成专业群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实现专业群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

其三,捅破学生专业技能成长的“天花板”。“312双交替轮岗”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双主体教学,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更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使学生在正式上岗前得到良好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极大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使其实现零距离接触企业,为以后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由原来的好高骛远变得脚踏实地,构建起新型师生和同学关系,整体素质、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得到大幅提升。

其四,打破胶东菜厨师“青黄不接”的瓶颈。胶东菜是鲁菜重要的菜系分支,工匠型厨师后继乏人,成为胶东菜技艺传承创新发展的瓶颈。学校通过高质量建设胶东菜技艺传承创新平台,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载体,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靶向培养,助力胶东菜厨师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为区域餐饮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教育任重道远。青岛烹饪职业学校将始终秉承“把职业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宗旨,继续潜心钻研,砥砺前行。

(作者:于越 青岛烹饪职业学校)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