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智能基座”2.0时代来临,算力人才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时间:2023-10-13作者:石依诺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如果多年后复盘当代科技,2023年将是一个关键性的节点。这一年被称为AI大模型元年,人工智能技术仿佛迈入变革的快车道,技术的不断飞跃正在以不可预估的速度刷新它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令人兴奋的变量,也酝酿着一场新规则——AI人才的缺口不断扩大,对从业者的要求亦不断提高。

据麦肯锡发布的“人工智能洞察”显示,预计到2030年,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这意味着,足够的人才储备是保持未来十年竞争力的关键。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如何填补人才缺口,从而建立竞争优势?

透过现象看本质,AI运行的背后,核心是算力在支撑。从这一点延伸,算力将长远而深刻地影响AI的发展轨迹,这是时代的新趋势,而非仅仅是某个行业的风口。

“人工智能的发展,算力是核心动力。”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在2023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发表了“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的主题演讲,点明了AI大模型时代算力是制约AI发展的核心因素,也传递了华为对算力瓶颈突破的决心。

算力人才的“命运齿轮”,即将开始转动。

 

“智能基座”2.0时代来临,算力人才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机遇:在计算产业沃土埋下发展的种子

 

在计算产业如何深耕,才能结出人才硕果?2020年,教育部携手华为共同启动 “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的建设,将鲲鹏、昇腾和华为云等产业前沿根技术融入高校的教学体系,让教师基于产业前沿技术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们参与产业真实任务,真题真做,通过所学和产业所需紧密结合,深度参与到新技术、新架构、新生态的创新构建过程中。“智能基座”项目让产业技术专家走进课堂开展教师培训和课程对接,迄今为止共惠及72所高校、5000余名教师,累计开设课程1600多门次,出版教材教辅40余本,上线精品慕课20余门,涉及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四个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算力人才培养而言,缺的不单单是懂得计算底层逻辑的专业教师,更是拥有落地应用层面实战经验的教师。教师的缺口弥合了,人才培养的压力才会得到缓解。但如何用有限的资源赋能更多教师?“虚拟教研室”的出现,让这一问题的答案开辟了新思路——其中包含共建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库,全国相同或者相近的课程都会上传到平台上,比如C++、Java、Python、汇编语言及人工智能方向的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多个高校协同沟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等内容,实现实验项目、实训项目、数据集等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颗种子能够茁壮成长,不仅需要充分的养料与精心的浇灌,更需要一片真实而完整的土壤。从这一角度延伸,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实操实验环境中实践,华为发布院校Talent实训平台,提供真实环境,实现全流程学习、实践、自测,还能实现快速迭代。而此前,教师和学生对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趋势不太清楚,很难设计出基于真实问题的实验内容和解决方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偏弱。Talent实训平台紧贴行业应用场景,融入华为实操案例资源打造实验课程,从不同技术栈特征出发,选择适配的高性价比实验设施;同时为了赋能学生在校学习全流程,开发了从ICT根技术理论学习、实践案例演练到自测/考试的一站式服务,一体化支持模拟器、物理设备、云原生、实验箱4大实验能力,覆盖包含鲲鹏、昇腾在内的ICT领域10+热门技术方向;还联合“院校实训服务伙伴”,结合院校实际培养需求和双方产业资源基于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或通过华为课程体系授权伙伴提供如ICT建设、师资培养、招生授课、就业对接等运营服务,共同打造联合解决方案,实现快速迭代,服务院校数智人才培养。

学生对“智能基座”的反馈都是非常正面的,并且愿意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推广。因为“智能基座”并不是将技术简单地嫁接到课程中,而是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让技术深入人心——学生在深刻学习AI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我国AI技术如何由弱变强,也逐渐认识到我国科研力量的强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爱国情绪也空前高涨。

过去的三年,“智能基座”仿佛在计算产业沃土埋下了一颗颗种子,与高校共同灌溉,为计算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奠定了计算产业未来10年发展的人才基础。

 

升级:从产教融合走向产教、科教并举

 

今天,AI技术一路高歌猛进,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多样化应用场景和差异化需求频现,多样性算力需求快速增长。直面产业新需求,“智能基座”2.0昂首阔步挺进高校,华为也投入了更多的专家和资源,为计算产业的人才培养灌溉营养。

从1.0挺进2.0,不仅仅是资源的扩充,其背后牵引的是内核的升级——培养模式从过去单一的产教融合转向产教、科教并举,更加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贯通本硕博课程,以科教融合的形式,让实验室里的理论研究更贴合产业需求、助推产业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是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民族复兴的战略性资源。高等院校一直是其培养主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则是其重要培养途径之一。

 

“智能基座”2.0时代来临,算力人才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以往,高校受教学观念、制度体系、科研资源等诸多限制,其科研与产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传授,不能满足学生对最新科研成果和产业需求探索的需求。

纯粹地传授旧有知识,已经无法满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大学生缺少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基本了解,很多硕博士在临近毕业时还无从选择未来的研究方向,对当前产业界的需求一无所知,难以服务于计算产业的重大需求。因此,将最新研究进展与产业需求引进科研,能有效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通过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教,让知识从被动灌输转为学生主动探索,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运用前沿技术和知识,与企业的工程师一起,基于真实场景解决问题,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产业的认识。

“智能基座”2.0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高质量的科研实践中,进而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华为助力高校建设“科研成果创新孵化中心”,开展“产学研用”全方位的合作,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沿途下蛋”,切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加速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从这一点延伸,企业能否以一种更加长远的眼光与高校合作?华为联合学校攻关,进行最新的科研转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解决产业中的科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产业现存问题,成长与学习才会有的放矢。

未来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基础技术的持续突破和人才的不断涌现。所以,华为不仅做“工程商用”研究,解决实际挑战,还依托“创新2.0机制”,与高校联合创新,支持“无用之用”的理论研究和前沿探索。

支持“无用之用”的理论研究和前沿探索,有助于解决人才输送的问题,为全面智能化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赋能。另外,华为全面推进智能化发展,将为我国信息产业升级以及建设数字中国带来新的助力。

为响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助力高校培养数字化人才,华为发布院校Talent实训平台。平台实训内容紧随ICT行业发展趋势,针对华为基础软、硬件根技术(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组成、编译原理、应用开发与调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分析、语音识别、MindSpore AI框架等多个技术方向)为学生在线提供真实的实操实验环境,能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站式学习服务,支撑院校学科建设。平台提供端到端服务能力,从ICT根技术理论学习、实践案例演练、自测/考试,支撑学生学习全过程,具备一体化支持模拟器、物理设备、云原生、实验箱4大实验能力,覆盖鲲鹏、昇腾在内的ICT领域10+热门技术方向,助力学生快速掌握知识。

紧贴行业场景,集合ICT技术全栈,切实提升学习效果和实操能力。萃取华为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最新实践和ICT技术研究的应用案例打造实训环境和课程内容。如,计算技术领域可提供openEuler、openGauss模拟实训环境,数据通信领域可提供Datacom、5G模拟实训环境。

当“智能基座”从1.0迈入2.0,计算产业的拔尖人才将得到更多关注与资源“灌溉”,计算产业沃土里深埋的种子,将以惊人的力量向上生长。

 

扩展:拓宽应用的边界与版图

 

在9月22日“校企协同,共建数智人才新生态”主题峰会,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2.0启动仪式上,HarmonyOS正式纳入该2.0项目,未来双方将与72所高校合作培养鸿蒙人才,一起促进鸿蒙生态的繁荣发展。

彼时,将有更多HarmonyOS技术人才诞生,为鸿蒙生态建设打下坚实生态基础。

2023年,鸿蒙生态设备数量已超7亿,令HarmonyOS相关从业人员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作为峰会新加入“智能基座”大家庭的技术方向之一,HarmonyOS也在积极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贡献智慧。

产业的扩展,是“智能基座”从1.0迈入2.0的重要标志。据了解,“智能基座”2.0不仅增加了HarmonyOS,还新增了联接、工业软件等技术领域,致力于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联接领域已经正式上线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包含光通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等多个技术方向。

据麦肯锡报告,预计到2030年,AI为中国带来的潜在价值有望超过1万亿美元,随着各大企业竞相挖掘这一价值,中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达到目前的6倍(从100万人增加到600万人)。直面人才缺口,华为不忘初心,始终深耕算力底座,聚焦鲲鹏、昇腾基础软硬件创新,携手伙伴与开发者,打造开放、易用平台,真正使能百模千态,为千行百业提供算力人才。

 

“智能基座”2.0时代来临,算力人才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产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努力,持续加强投入,才能培养出更多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拔尖人才,为中国计算产业奠定人才基石。

技术为根,人才为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智能基座”2.0,将通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双轮驱动,培养出更多能够引领AI时代产业发展的拔尖人才,为智能时代的产业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那些深埋产业沃土的种子,将会以怎样的姿态破土而出,又将迎来怎样的科技环境与时代?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耐心等待与悉心“灌溉”。没有人能准确预估未来二十年行业会如何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拔尖人才教育需要校企双方的长期投入与育人模式的不断优化,共同承担起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培养大任。基于此,“智能基座”2.0计划将延伸范围,通过3~5年的时间,将项目成果延伸至1000所本科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国之栋梁。

作者:石依诺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