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三师两长一同伴,共创育人新模式

时间:2023-11-01作者:李莹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伴随着济南市教育局《关于实施基础教育全学段衔接“泉引桥”工程的指导意见(试行)》这一“新”政策的落地实施,济南市新世界小学在充分分析六年级学生学习、交往、身心发展等层面面临“新”挑战的基础上,在华师融贯教育集团专家的指导下,初步构建了“三师两长一同伴”的小初衔接育人“新”模式——全体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鼎力相助,家长、学长协同育人,同龄伙伴陪伴成长。这种模式在小初衔接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搭好桥、缓好坡”,助力学生身心平稳“过渡”,同时让学校的育人氛围有效改善,育人质量大幅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全面增强,家校合作全面提升,成为了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助推剂!

 

三师两长一同伴,共创育人新模式

 

2022年6月,济南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实施基础教育全学段衔接“泉引桥”工程的指导意见(试行)》,这不仅是对做好全学段衔接给出的场景化“新”政策,也为跨学段衔接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三师两长一同伴,共创育人新模式

 

济南市新世界小学作为一所六年制小学,一年级接受来自济南市槐荫区第三实验幼儿园总园和新世界分园的学生,六年级毕业升入济南第十二中学,在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中起到了上挂下连的作用。为了能够让幼儿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同时给初中输送一批做好升初准备的合格新生,新世界小学在济南市教育局“泉引桥”政策的引领下,搭“引桥”,缓“坡度”,探索“三师两长一同伴”跨学段育人“新”(新世界)模式,助力学生身心平稳“过渡”。

背景:小初衔接“新”挑战

小学到初中,学生迎来的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转变,同时还面临着心理适应方面的诸多压力。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业要求的不断提高,同伴、教师、家长的角色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到初中的平稳过渡对学生、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新”挑战。

 

三师两长一同伴,共创育人新模式

 

学习层面:小学生升入初中,要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伙伴,适应新的教师,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和课程体系。尤其是伴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知识体系的扩展和学科容量的增加,需要学生转变小学的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从而适应初中学习与小学的不同,保持甚至提升学习效率与成绩。这必将给学生带来困惑和压力,是一个他们要面对的新挑战。

关系层面:同伴关系方面,在小升初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性别、身体状况、性格差异等都成为了影响学生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而面临升入初中的小学生,各方面发展都极不成熟,如何引导学生尽快学会适应新的社交环境和处理人际关系,就成为小初衔接的难点之一,也是他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师生关系方面,师生关系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自我效能感、外化行为等诸多方面。对于小初衔接的学生来说,面对初中的学习压力和老师的严格要求,他们还不会正确表达自身内心想法和诉求,没有能力和方法处理复杂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小初衔接中学校面临的挑战之一。

亲子关系方面,进入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家长变得愈加焦虑和困惑。家长担心孩子能否适应初中的学习压力,担心他们的成绩是否能达到预期;困惑于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初中学校,对孩子在某些学科上的薄弱之处感到焦虑。这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如何改善小初衔接中的亲子关系,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成为学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身心发展层面:小学到初中的衔接阶段,孩子的身心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小初衔接时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前期或初期,生理上会出现一系列变化。由于身心发展的变化、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认知能力的提升、独立意识的增强,学生会经历情绪起伏较大的阶段。他们会更加敏感,同时也出现情绪波动、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探索:小初衔接“新”模式

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困惑,在华师融贯教育集团的专家指导下,济南市新世界小学初步构建了“三师两长一同伴”的小初衔接育人“新”模式——全体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鼎助,家长、学长协同,同龄伙伴陪伴成长。这种模式在小学生由小初衔接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三师两长一同伴,共创育人新模式

 

“三师”鼎力相助——

 

三师两长一同伴,共创育人新模式

 

学校教师加强指导针对性。在初小衔接阶段,学校教师即是小学与初中之间联系的沟通者和协调者,又是校际间联系的衔接者和过渡者。因此,学校启动了“全员导师制”,由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确定自己心仪的导师。

导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成长过程、不同发展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方案,不仅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和融入初中学习环境,还时刻关注学生在社交和情绪方面的需求,从而进行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阶段。

家庭教育指导师加强教育科学性。家庭教育指导师是学校多年来培养的一支专业性教师队伍。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家长们在小初衔接阶段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和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次,家庭教育指导师与家长合作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策略;最后,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家长提供情绪支持和应对策略。

心理咨询师舒解焦虑与压力。学校专设心理咨询师一名,帮助学生处理适应困难和情绪压力,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首先,心理咨询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其次,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情绪支持和解决心理难题;此外,心理咨询师定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和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

“两长”协同引领——

 

三师两长一同伴,共创育人新模式

 

家长:第一任教师。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小初衔接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好父母学堂”双线家长学校、校长热线等分享育子知识,提升家长育子能力,引导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关心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学长:人生引路人。作为原是校友的“老熟人”,学长的话对学弟学妹来说更有亲和力。因此学校与济南第十二中协商,定期邀请上届毕业生返校,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作报告。

“同伴”陪伴成长。同伴指的是与学生同龄、同年级的同学,因为他们具有类似经历和相似背景,所以他们也有共同语言。因此,学校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强弱程度组成平行小组,实行组内互帮、横向联盟的格局,有助于小初衔接阶段学生学习、关系、身心等各方面的成长。

小初衔接“新”成效

学校育人氛围有效改善。通过对“三师两长一同伴”育人“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学校营造出了一个和谐健康的育人氛围:学校教师引导、家庭教育指导师辅助、心理咨询师关怀、家长理解、学长激励、同伴陪伴,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这使得学校成为一个温暖、互助、尊重和平等的空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幸福感。

学校育人质量大幅提高。通过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的参与,学校对小初衔接阶段的学生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他们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和育人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使学校育人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全面增强。小初衔接阶段的学生在与同伴一起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建立了真实且有意义的朋友圈,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学长作为先行者和榜样,给予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和支持;同伴之间互助、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社交技巧,建立了和谐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这种积极的社交环境使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学校和家长的合作关系得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师与家长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家庭教育指导师提供情绪支持和应对策略,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感,不良情绪得到有效释放,让家长更好地应对衔接过程中的压力和困扰。这使得家长对学校工作有了深入和清晰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家校合力,在提升学校满意度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助益。

通过一年的探索,我校“三师两长一同伴”小初衔接育人“新”模式的有些方案设想已经付诸实施,有些还在实施的路上,有困惑也有所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持续完善小初衔接过程中的各项机制,更好地为学生和家长服务。同时,学校计划将小初衔接阶段的有效经验运用到幼小衔接中去。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小初衔接和幼小衔接的区别和联系,创新机制。在小初衔接阶段的模式探索中,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正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相信通过所有教育同仁的努力,新世界小学“三师两长一同伴”跨学段育人“新”(新世界)模式,定会“搭好桥、缓好坡”,助力学生身心平稳“过渡”,泉引桥工程也定会给我们带来蓦然回首的惊喜!

(作者:李莹)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