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特色”香港:融合课程何以具有“生命力”?

时间:2024-01-23作者:迟倩颖来源:

一直以来,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教育质量都是香港重要的城市名片,其教育实力在亚洲乃至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近年来,香港中学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引入内地势头明显,为学子提供了更多元的课程学习及升学路径;以香港DSE为核心的港澳子弟学校、国际课程中心等先后落地大湾区,迅速打通链接一流教育资源的管道。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践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使命,香港维港教育集团正以更多元的形象活跃在大众面前。一起来听集团董事长、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创始人邓强光先生的解析,了解香港DSE课程“冉冉升起”的契机与优势,以及集团和学校创立发展背后的故事,同时了解他们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所承载哪些期许与展望。

契机:

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应运而生

邓强光首先从宏观角度阐释了创办香港维港教育集团的时代背景。香港经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而高水平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教育资源,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具有引进港澳优质教育资源,探索粤港澳三地教育融合与创新发展模式的天然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发展大湾区是国家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作为一名香港青年教育企业家,2015年,邓强光率先将香港DSE课程引入内地办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政策指导下,邓强光在香港创办了维港教育集团,致力于推动香港和内地教育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香港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其国际化程度都非常高,教育质量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2024年最新QS世界高校排名中,共五所香港高校进入了世界前100名,其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位列世界前50名。邓强光表示,正是看到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优势,维港教育集团一直希望链接港澳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教育示范区”,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我们想做国家所需、湾区所向、民众所盼的事情,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他说。

“港澳子弟学校是大湾区独有的基础教育新生态。”邓强光介绍,目前在广东地区生活的香港永久居民约53万,14岁以下的港籍子女占33%,家长们希望子女能够在内地就近接受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大湾区的港澳子弟学校为港澳籍子女提供了一条更为便捷的读书升学通道。广州、东莞、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先后成功创办,离不开粤港澳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与认可,百年侨校暨南大学的全方位指导以及三地教育专家的课题研究合作及成果支撑。“例如,2019年维港教育集团与暨南大学、佛山石门中学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路径机制研究’课题研究,去年已经取得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经验成果。”

 

“特色”香港:融合课程何以具有“生命力”?

邓强光:香港维港教育集团董事长、创始人: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理事长、创始人;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副主席:2019年广东省政协第十二届二次会议港澳青年代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杰出青年企业家。

 

生命力:

DSE与国际、内地课程融合创新

维港教育集团一直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践行者、中国国际课程海外传播与发展的探索者”为角色定位。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KDSE),也称“香港高考”,是香港考评局于2012年为适应新学制而推出。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则是通过将香港DSE课程引入内地办学,与内地和国际基础教育优势相结合,衔接国际IB课程体系,融合爱国爱港教育,探索一条融合创新教育之路。邓强光说,“这两年大家开始关注DSE,说明它作为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当然,任何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都要面临质疑和实践检验的过程,这也是我们谈香港DSE实现融合创新的关键。”

香港DSE在科目设置和考核内容上不断融合国情特色。比如,2024年DSE取消了原来的“通识科”,将其改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新科目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国民身份认同观念,了解学习基本国情;授课内容新增了“内地考察”,主题为“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提供机会让香港地区学生实地了解国家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面貌。另外,在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小学语文课是在IB理念指导下,以内地人教版课程为主,加入香港部分课程;初中用香港的课程,加入历史和中文课程;高中基本以DSE课程为主。每个学段都十分注重教材读本的选用,将国民教育和爱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的每个环节,积极教育引导港澳青少年融入祖国发展大局。“在探索课程融合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内地的课程和香港课程,相似度非常高,未来希望可以和更多同行探讨‘双模式”这条路,为学生提供接轨国际教育的多元化通道。”邓强光补充道。

聚焦实践层面,想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体系必然要面对不少教育挑战,或者说在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方面需要寻求突破,这也是当下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对此,邓强光认为,课程教学实施,离不开海内外优秀办学资源的载体。近年来,暨大港澳“一门三校”,搭建了提升能力和拓宽眼界的综合学习平台,与港澳20多所知名中小学缔结“姊妹学校”,对教学质量、教学体系的联合发展进行多方面进行监控和保证;为了培养大湾区具备双语能力的国际学校老师,先后与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签订协议,共建研究生实习基地,为大湾区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和职业发展机会;每年选派优秀教师赴香港、澳门等地参加丰富的教育交流项目,促进教师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国际认证:

内地赴港和海外留学的人才计划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的过程中,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也极大地吸引了内地学生赴港升学。据邓强光介绍,自维港教育集团创办以来,集团不仅开创了大湾区港澳子弟学校办学的先河,也在内地赴港和海外留学咨询、学生升学指导等服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2019年至今,集团在粤港澳、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与多家中学合作开办国际课程中心,先后输送1500多名毕业生赴香港及海外留学,每年也有不少香港籍学生通过DSE赴内地985/211高校升学。

专业的海归团队、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个性化定制规划和对香港地区高校的熟悉,都是做好“留学”规划的必备基础。邓强光说,“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作为香港教育企业的优势和桥梁作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促进内地与港澳的教育文化交流,为内地赴港和海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他表示,集团要求老师指导学生做未来规划时,会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挖掘每个人独特的优势,根据学生兴趣意愿和学术能力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选校选专业方案。

香港DSE成绩的国际认可度和含金量,正是留学人才储备与培养规划的关键。据邓先生介绍,DSE的考评体系与国际接轨;它是全球唯一可用中文作答的国际考试,DSE成绩受认可程度逐年递增。2023年,已受到全球近500所大学认可,包括内地132所大学、香港22所大学以及海外300多所大学,如英国剑桥大学、澳洲悉尼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DSE采用“水平参照”模式,对考生成绩按评核标准评定为1-5级,按照等级赋分,与国际评分模式对标,容错率更高。其中的“英国语文科”成绩得到海外许多国家认可,可以直接换算成雅思成绩,学生申请海外院校时无须再考雅思。

影响力:

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

邓强光认为,香港教育本身是中国的名片,要发挥好它作为中外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2023年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集团将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助推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走出去”。这样不仅能解决中国学生在当地的就读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地教育发展需求问题,更有利于整个区域的投资环境的改善提升,吸引高端人才创业就业。“我今年9月跟随中国教育协会去了不同的国家开展研究和交流活动,观察学习开在海外的中国学校的办学模式。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在助推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走出去’的过程中,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分享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许多国家,例如马来西亚的很多家庭都希望后代能够更加了解中国,更加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也更加想跟中国做朋友、做生意。未来怎么合作办学,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国际教育品牌,传播中国声音,探讨这些问题很有意义。邓强光表示,把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带出去也要符合当地的政策要求,符合市场规定和法律法规,更要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能了解、研究、探索和推广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体系,助推中国的国际教育“走出去”,这也是维港教育集团的企业愿景和发展使命。

从“量”到“质”

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需求大

许多外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生和内地学生来港升学、来华留学的趋势高涨。邓先生预测称,未来几年,学生家长择校、选专业时将会更加注重“质”的考量。以前只是出国“镀金”,现在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要求更高,这也跟中国社会和高校的发展有很大关系。目前全球留学目的地中美国、英国最热门,其次是澳大利亚、加拿大。而来华留学生大多来自东南亚、非洲国家。邓强光表示,随着中国高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又有香港这一国际教育枢纽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相信来华留学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他认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需求依然很大,其核心在于家长和学生希望链接到最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只是选择更多也更谨慎了。

邓强光最后谈及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的支持,介绍了近期香港增加了对内地招生指标:从非本土招生名额从20%提高到40%,这对内地学生来说是一大利好。他寄语学子:在求学路上进行选择时,要有家国情怀、责任感、正义感,有使命担当,学有所成后,要能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做出色的中国人。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