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天价学区房的荒诞与中国教育治理的困局

时间:2016-04-12作者:陈志文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考试只是手段,任何考试与负担没有任何直接关系,考试也不是和义务教育本身对立的,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画地为牢。

当然,有很多专家听到这会马上跳起来说,义务教育是不允许有考试选拔的。

为了确保每一个人读书的权利,的确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允许以考试为选拔方式的,但反对的前提是以考试筛选基本的受教育权,在充分保障入学权利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做一些筛选并非不应该,也不违背义务教育的核心宗旨,否则,美国的公办中学中天才生的筛选测试都应该禁止了,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个措施的认知上,我们还必须破解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混乱的逻辑。即负担是因为有考试,有考试就有负担,就加重了学业负担。

负担首先是一个心理感受,喜欢玩游戏,三天三夜也不觉得累,不觉得是负担,但是如果不喜欢,3分钟都是负担。其次,如果对自己有期望,把自己定位为精英,无论在美国,英国还是中国,负担都必然要比一般人重,天经地义。也就是说,负担最本质上是和自己的期望有关的,不是别人强加的。

有考试就有应试,想要好成绩必然就需要付出,这些负担从本质上和有无考试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和考试难度也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目前的中国教育现实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统一的选拔考试不是增加了负担,恰恰是最有效的减负手段。

目前中小学负担的重灾区为什么是小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试,学校为了招到好学生,以各种名目变相测试,为了上名校,家长孩子不得不去上各种“坑”班,特长班,参加各种竞赛,结果却导致负担大幅度增加。初中升高中是公开考试,高中考大学是公开考试,这把考试的尺子所明确的,也只有一个,负担反而大幅度降低。我们去看看学而思这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其收入的核心是来自小学培训,而不是中考,高考。中考高考的培训市场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小学阶段的多。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