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今年两会教育热点是学制

时间:2016-04-12作者:陈宝泉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

每年两会的话题教育都是热点。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全社会重视教育,可能还因为很多代表、委员认为教育的话题相对“安全”,臧否教育“忌讳”少。今年两会也是这样,话题比较集中的是学制和免费教育。

先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委员提出中小学学制改革的提案。莫言建议将中小学学习年限从十二年改为十年,实行一贯制免费义务教育。孩子们十六岁毕业后参加升学考试分流,一部分升入大学,一部分进入职业教育院校。

再有许多代表、委员呼吁高中免费进一步普及。有政协委员认为“财政并非没有解决问题的空间,关键是政府需要有兜底的决心。”

更有代表索性提出要“扩大义务教育年限”,将高中教育、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这些建言、提案自然得到很多支持,上学不交钱谁不高兴?有人认为这样符合中央“精准扶贫”精神,也有教育界人士“干什么吆喝什么”,认为免费教育肯定会增加经费,繁荣事业,还能顺应人口红利消失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

但是这些建言、提案也遭遇质疑、反驳。网上有人认为莫言的提按是“揠苗助长”,更有专家针对莫言提案中“在初中阶段,学生差不多留出初三一年的时间复习、考试;高中阶段亦是如此。所以建议去掉初三、高三‘复习的一年’,就可以缩短学制了”的内容反驳,“岂不知如果把初三剪切掉了,大家肯定会把初二当作复习年;高二亦如此。孩子们就会背负更加沉重的考试负担。如果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不改变,简单地缩短学制并不能解决旧的问题,反而会引发新问题”。

更有专家撰文辩驳“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提议,提出有必要搞清楚“义务教育”与“免费教育”的区别,明确“义务教育”更是一个法律概念。“义务教育”要求政府有义务办好相关阶段教育,家长有义务送孩子上学,如果不履行义务就要被追究,所以又称“强制教育”。尽管我们实施《义务教育法》三十年来,这项法律很少被认真执行,没有听说过哪个地方办学不达标被追究过,更没有听说过哪个辍学少年的父母哪怕是挨批评。但是涉及立法与修法,我们还必须动用法治思维。一项法律的立废与修改必须要有充分的调研与讨论,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两会期间听到、看到有的代表、委员们不懂法,有违法治的建言、提案时有所见,这说明我们的人大、政协制度有待改进。

至于扩大免费教育范围的议论也值得深入探讨。政府教育部门的回应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保障水平都比较低,“补短板”任务仍十分艰巨,所需经费投入的地方还很多。公办幼儿园数量远远不够;高中公用经费普遍不足,一些地方高中债务负担沉重。“推进免费”和“促进发展”还需同时兼顾。

据我所知,学前与高中教育确实“短板”严重。这个“短板”,不仅是缺钱。当前教育的城乡差别仍然很大,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这两块差别尤其大。按现有要求看,农村学前、高中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水平低、设备条件差等问题都很普遍。从长远发展看,农村地区各级教育的应试倾向更加严重。农村家庭送孩子上学甚至去幼儿园、学前班,就是为了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取胜,跳出农门,走出大山。有希望考出去的,可以从小忍受简陋、拥挤的宿舍,从早到晚枯燥的满堂灌,做不完的作业。而没希望的“学困生”,在老师、同学面前得不到尊重,被边缘化,越来越“学不动”,很早便打算离开学校。这么多未成年人因为学业成绩差、升学无望就被驱离主流、辍学,这给他们自身的发展、给他们的家庭、给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埋下了隐患。有了解情况的专家分析,打从2007年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主因便从贫困转到了厌学。当下家贫在导致辍学的因素中占比不到十分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高中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预备场,对学生没有准备走向社会的综合素质提升。对于无望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既无益又无趣,何必浪费青春呢?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反思,农村教育普遍的离农方向是否需要调整、转向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消纳,沿海新兴的民营企业需要工人,大批读过初高中的年轻人迅速形成了人口红利。经过了三十多年,盲目涌向城市又难以落地生根的人口形成了巨大的体制外流动人群,这难说是社会进步。同时农村社会一步步凋敝,只剩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而多数农村学校仍以学生能考出去、跳出农门为奋斗目标。这种教育也许能够成就部分学生个人命运的改变,但是它耗费了当地的公共教育经费,对考不上大学或者不想考大学的学生公平吗?它对当地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提升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值得反思的还有我们民族根深蒂固的“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情结。只要有书读就好,而不去计较所学是否可用,不去考虑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来。据笔者所知,现在不光有大量的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还有不少的“二本”院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风、校风不敢恭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可言。或者说尽管这些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一直在攀升,但是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压力山大”,有很多人没事干;另一方面很多行业、很多岗位仍然严重缺员,有事没人干。比如我们所有医学院校的总体办学规模相当可观,但是全国多年来仍然缺少全科医生、儿科医生,乡村医生更是后继无人。这对于年轻人的青春年华,对于社会资源来说不啻是巨大浪费。从高中到大学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如果仅仅是在读书而不问是否长进,那就是在误人子弟。

总之,教育的短板、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存在多年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等等长远问题也不少。至于学制,我不认为是大问题。我倾向于几位专家的意见,在保证质量、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学制完全可以不拘一格,给受教育者减少竞争,增加选择。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