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现行职称制度必须改、尽快改

时间:2016-05-09作者:陈宝泉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第三个弊端是评职称的节奏与时间。由于评职称由上级人事部门掌控,何时评职称单位并不知道;一旦通知下发,往往限定十天左右搞完。这很有点南方水稻产区“双抢”的劲头,火急火燎,年年如此。于是单位领导打电话招呼出差员工速回单位参评,几乎所有申报者一律加班加点,从五六年乃至十来年积累的材料中搜集“业绩”,跑上跑下找人签字,装订成文本材料三五十份。单位的几个复印机连轴转,负荷过重高温产生的味道弥漫在楼层之间。申报者手里抱着材料排队等待,作为中老年知识分子而言真的是斯文扫地。这种以文凭、年限为门槛的规定合格者众多,那么“开评”之时每个人就只能宣读15分钟,答辩十分钟。一个专业人员五六年、十来年的业绩不足半小时内怎么能说清楚?评委们听完每人二十来分钟的介绍如何能做出区别?按照这一套路,最关键的环节却最含糊,谈何客观公正?这实在是很不严肃的做法。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比如,一些当时有针对性甚至短视的举措,时过境迁,已无多大意义却不作调整,时间长了即化为弊端。评职称考外语可能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职称制度建立之初,一方面学界对外语看得过重,另一方面彼时正是假文凭泛滥的时候。相关部门大概觉得鉴别文凭的真伪麻烦,就祭出了考外语这一法宝。后来高校毕业生源源不断补充到各个领域,化解了真假文凭问题。此时就应该及时改进,把考外语改为考核专业能力。但是这种“麻烦事”没人出头去改。再比如,我们管理知识分子、管理脑力劳动的思路、办法要改变。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承认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脑力劳动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是我们不能套用管理体力劳动者、简单劳动的方法,套用那些“省事”的办法去管理知识分子、考核复杂劳动。在这种简单化的格局下,有人不断出台量化指标、打分的办法。这些量化考核搞得教师、科研人员穷于应付,搞得行业风气浮躁功利。明知在报刊上发文章与教学、科研水平不搭界,人们早已怨声载道,就是不愿意改,因为这么干“省事”。殊不知管理知识分子的通行办法就是同行评议、行业自律,其基础就是去行政化,选出真正具有代表性、具有专业声望的学术组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去公正、负责地评议,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内多维度评估一位专业人员的水平能力。还比如,技术、学术、业务的专业职务聘任是最应该简政放权的。一所大学知道自己需要几位教授,自己的资源能够聘任几位教授,什么样的人能够胜任。某位学者是在北大、清华当讲师还去偏远地区的高校当教授自己去选择。一所中学要设几级职称,各级职称都有什么任职要求、开多少薪水应该由行业说了算。

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积弊甚深,必须改革,应尽快改革。我们应该在端正党风、政风的大好形势下,清理官本位对于职称制度的负面影响,撤销那些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的所谓“职称”。我们应努力使职称制度回归专业职务聘任,把聘任权充分下放给用人单位,明确职称退出机制。这些措施改到位了,机制理顺了,专业职务实至名归,知识界人心聚拢,恢复自尊自信,行业风气会为之一振。在教育领域,各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大、各地教育资源不均衡等许多问题都会得到缓解。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