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重孔子也重屈子

时间:2016-06-12作者:王俊文   梁希理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又是一年端午节将至,对于大多数个人和家庭而言,端午节不仅仅是法定假日,同时也意味着一次集体祭祀屈原的机会,这是生者与死者的跨时空对话,是后人对屈原精神的追思。

屈原之于文学的意义,无须赘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起于屈原的诗歌。但诗人这个标签不足以涵盖屈原的身份。他为反抗浊世不惜捐躯,强烈的爱国之心昭然于世。

在实现“中国梦”的建设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能有效统一共识、凝聚人心。但我们理应看到,当下对屈原的纪念之风、对屈原精神的进一步阐释和弘扬则趋向势衰,并且社会对孔子的推崇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对屈原则相对较轻。因此,纪念屈原、弘扬屈原爱国主义之风不能只在节日里劲吹,平日里也要常吹,以此提升屈原在国民思想教育中的地位。

从社会层面而言,相关部门要把屈原的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工作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要统一思想、加大投入、健全组织,使屈原精神的宣传推广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如文化部门可将更多屈原影视作品推向文化市场,用现代艺术形式展现屈原形象。同时,对于与屈原相关的遗址故里,当地政府还要挖掘、整合更多与屈原相关的品牌资源,如开设更多的屈子书院,以凝聚专家学者学习、研究屈原文化;又如,可将当年屈原流放路线开发成旅游资源,让游客重温历史事件。

学校作为帮助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场所,在塑造青少年正确家国、民族观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暂且不说文本作品的可读性,只通过少量几篇屈原的作品,就试图让学生充分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核,实则有些难度。除了课堂教学中对屈原深度解读外,课外可开展类似诗会等文化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屈原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

家庭也是屈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家长言行可以对孩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但目前来看,一些家长甚至对屈原精神的认知仍不够深刻,更别提对孩子言传身教。只有家长把“功课”做好,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们关注与屈原相关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以及相关传统节日和纪念日。

屈原早已逝去,但是我们不能把他宝贵的精神遗产还给历史。屈原精神的弘扬推广要规范化、品牌化,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持久的文化工程,真正成为中国一个巨大的精神财富。最终让屈子和孔子的思想推广得以齐头并进,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内核。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