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教育一家能管住校园欺凌吗

时间:2016-06-12作者:陈宝泉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此案的终审判决是,几位被告被判6到13年监禁。这还是由于检辩双方达成了认罪协议而从轻发落。对此判决,国内网上一片赞许声,更有香港媒体说这是《山姆大叔给中国土豪上法制课》。对于这次国内许多人“拍案惊奇”,可能与我们的传统意识“对未成年人重教育、轻惩罚”有一定关系。面对校园暴力事件,成年人总是以“孩子还小”“还是学生”为由,将施暴者放过。这起案件不仅仅暴露了涉案中国学生、家长对法律的无知,也映射出这一状态的成因:我们整个社会缺乏对法律的敬畏——甭管多大的事,总是希望通过疏通“人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把法律抛弃在一边。

当然也有法律专家认为中国法律涉及未成年人部分法规的精神并不落后,只是法条不缜密,缺少罚则。更大的问题是执法不严。总之,与治理校园欺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法治环境还远未健全。这方面工作不是教育界一家能解决的。

谈到孩子的问题就离不开家长。仅就校园欺凌双方而言,受害一方常常因家长忙于工作、生意或粗心,孩子没有沟通、救援的渠道而最终酿成祸患。加害一方呢,有调查表明“每个问题孩子后面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前面提到肇事的留美预科女生的家长,出了问题不是在自己孩子身上查找原因,而是准备好钱去打官司,先出钱贿赂证人而锒铛入狱,难怪他教育出这样的孩子。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处的检察官们发现,多数“问题孩子”背后都有“问题家庭”的存在。比如留守儿童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服刑的家庭、过度溺爱家庭等,这些都可能妨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导致其心理畸变;不少孩子缺失关爱,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接触,最终误入歧途。

山东一位年仅14岁的杀人惯犯刘某某每每因琐事拿刀捅人。在捅伤一位同学半月后,刘某某居然又因琐事将另一同学在公共场合多刀捅死。他在犯下第一案后,不懂道理的父母不是对其进行深刻教育,而是帮他转学。直至刘某某再度捅死另一名受害人后,其母亲仍固执认为儿子没有错,对方得罪了自己儿子,就该受到惩罚,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刘某某动手杀人前了解了相关法律,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不会偿命,归案后毫无悔罪表现,威胁要杀死狱警。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则认为其故意杀人罪行极其严重,也没有取得被害死者家属的谅解,应予严判。提请抗诉后,山东省高法对刘某某改判无期徒刑。

如果不谈这些极端个案,总体看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有重建的必要。多年来,我们从不要家庭教育,到家长放弃自己教孩子做人、做事的职责,追着学校帮助教师检查作业、搞课程教育,以为教育的全部就是那几本教材、那几场考试。几十年一刀切的独生子女政策,又给家长带来过度替代、过度保护、过度溺爱、过度教育的偏向。这些都给许多未成年人养成完整人格与健康心态造成障碍。

家庭教育的另一端是家长不负责任、监护缺失。校园欺凌高发于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阶段职业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或曾经是留守儿童。近几十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进厂,造就了中国的迅速工业化,但也造成了大量家庭亲人离散,很多流动人员家庭观念淡薄,生下孩子不管,自幼失去护佑的孩子们心态逆反。有社会学者对这一层面的学生做深入调查后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内孩子们在与老师和学校的“垂直抗争”和与同辈群体和个体的“平行抗争”中,形成了日常江湖,如兄弟帮、霸王团等灰色群体。他们对校方的“处分”和“警告”赋予了另外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有的学生说:“没有个处分、警告啥的,都不好意思在兄弟帮混。”这些其实都是校园欺凌的顽固基础。我们必须正视家长作为子女第一监护人的职责,家庭教育缺失的短板是不能用学校教育替换的。

不能不提的还有社会文化影响。由于我们的社会经历过毁灭文化、践踏秩序、法律的特殊时期又没有做彻底清理,社会上存在于某些阶层的丛林法则、暴戾之气不能不影响到未成年人。而法治不彰又使得未成年人保护的若干法律、法规形同虚设。遍布城乡的网吧、游戏厅乃至歌厅有多少是按规定对未成年人设限的?有多少城镇公安局真的把学校周边当成治安重点防区?

尽管有这么多教育部门、学校无力解决的问题,教育界对于治理校园欺凌还是责无旁贷的。除了按照通知精神,做好分内的每一项工作外,学校还要反思。为什么这些年来,德育、思政工作一直没有放松,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非智力因素状态总不是很理想,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我记得在央视协助创办“新闻调查”栏目时,一位著名主持人对我讲的教育要关爱所有学生感受颇深。他说去邻国拍片,镜头在一个小学生身上只停留了不到五分钟,教师就过来干涉说,先生你们能不能多拍几个孩子?我们的学生都是好孩子。而我们的学校乃至于幼儿园,就习惯于把孩子们分门别类,分成三六九等。什么聪明孩子、笨孩子,乖孩子、调皮孩子,上进孩子、落后孩子,甚至直接分为好孩子、坏孩子。那些被当成笨孩子、调皮孩子、落后孩子甚至坏孩子的孩子,从小就不被人喜欢,被主流驱离。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态,很容易被问题孩子诱惑、收容,走上反主流、反文化甚至反社会的道路。各级升学考试又是严格地按考分淘汰,这使得问题孩子在有些学校“扎堆”。

当然一个人的成长诸般因素十分复杂,但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培养不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是很实在的道理,违背了就要受惩罚。我们或许正在受惩罚。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