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专业不对口怎么说也是一种浪费

时间:2016-07-12作者:来源:

这篇言论发表时多数地方已过了本届考生填报志愿的时机,是否时效大减?不是的。有志读大学的青少年高中伊始就要考虑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学什么,高校的各个专业都与哪些行业、哪些岗位相衔接,用一年时间了解不算宽裕。所以高中各年级的学生、毕业班的班主任从现在起就要考虑这个问题。这个话题并不过时。

高考开始阅卷后不久,我翻阅报纸,看到一个话题版谈的是选报专业的事。一个观点略占上风:选什么专业并不重要,关键看本事。近年来这一观点颇为盛行。在大学教育改革中,也有的高校让考生先不选定专业,只是选择某一宽泛领域,学一年通识课或两年基础课后再分专业。这主要是针对很多新生不了解专业,对职业生涯缺乏准备的情况。问题是在“知识改变命运”口号的误导下,许多人拼高考是为了翻身、进城、进大机关,不了解也不在意行业、专业、岗位,谈不上志趣。这些都助长了“专业不重要”这一观念。其实高等教育是专业方向性很强、成本很高的教育,大学期间的青春年华很宝贵。专业不对口,用非所学无论对于公共资源来说还是对学生的青春年华而言都是极大浪费。如果专业不重要,那么高校为什么还要把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当成办学的重要内容来抓?要把学生入学后再调整专业当作十分慎重与严肃的事呢?搞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尴尬事莫过于某人博士毕业不想干这一行了。专业没学好,学中文的译不准古文,不懂得诗词格律;学物理的讲不明白引力波,那你的真本事体现在哪呢,是不是有点太幽默了?

也有人提出,大学不能办成职业训练场,这话值得分析。大学都希望毕业生里面能出业界领袖、划时代人物,但更要考虑多数学生的出路是成为行业的骨干中坚,即称职的专业技术、业务人才。顶尖高校、名校校长可以说,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大学不能办成职业训练场。但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就是要帮助学生做好入职准备,顺利进入职业生涯。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就是要与近期、中期的就业市场对接。

如果多一半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作为一所学校办学是否成功就要打问号了。如果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都不去干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总体效率肯定不高,对于行业、社会的贡献率要大打折扣。我熟悉一位铸造业国企的老厂长,长期与日本同行合作。他常感叹道,我们的产品质量为什么长期赶不上日本?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家企业各个岗位都很专业化,员工学什么干什么。他们的日方搭档从厂长、总工到工段长都是北九州大学或其他学校铸造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从助理工程师干起,干一辈子。而中方厂的总工仍然是老中专生,和人家谈技术,聊到一定程度就说不到一块去了。他们厂这些年没少招收高校铸造、材料专业毕业生,但是应聘者十有八九是为了进城拿户口,一旦拿到手就闹着要走,留不住。问起来,当初报这个专业也是因为录取分低,并非想干这行。冶金、铸造行业水平不高,你的材质就上不去,想造高端发动机门儿都没有。

对个人发展而言,专业对口是成功捷径,也是正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多数成功人士就是从年轻时即选定该干的行业,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几十年如一日干下来;最好从读大学选对专业开始,入行上手快,钻得深,成功的几率当然高。高校不能搞成职业训练场,是指高校要搞好通识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健全人格,并非是说职业准备不重要、专业可以不对口。你可以举例说鲁迅是学医的、马云是学师范英语专业的,但是你是否调研过,更多的成功人士、领军人物专业对口的占多大比例?名作家的过人之处是见解、思想,语言文字是工具,所以很多中外作家不是学语文的。马云不是学技术、业务的,他的团队肯定有很多人是学信息技术、学物流的。不能设想一支外行队伍能搞出如此规模的开创性事业来。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