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南师附小教育集团:为学校智能发展加一“度”

时间:2021-07-07作者:易艳丹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技术改变教育,教育也须融合技术。因此,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就是“赋能加一度”。从这一语境出发,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南师附小)一直致力于用技术赋能校园教学管理。

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初衷,一直致力于让技术真正赋能学生成长、改变传统教学。南师附小共有8个校区、2个幼儿园,学生人数达到17000人,是一所大型集团校。多年来,我们在思考单一校区内涵发展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带动整体发展。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从三方面着手,在管理、家校和课程三方面用技术加上关键一“度”。

三个“ding”赋能校园管理

在管理这一“度”中,学校启用了“钉钉”这一软件。作为江西省最早使用钉钉的学校,南师附小每年都会被阿里巴巴评为标杆用户。在使用时,我们从两个维度进行布局——一是提供强大的基础保障,二是简化程序,让老师按自身需求自主操作。

在这一层面,我们通过三个“ding”来赋能校园管理。第一个“ding”是“叮”,无论是紧急通知、温馨提醒还是温暖祝福,“叮”的一声就能及时、精准传达给全体师生,让校园管理更加高效;第二个“ding”是“盯”,考勤、事务报备等人事管理都有“小秘书”“盯”着,校长打开手机就能看到集团1200多名教师的相应数据;第三个“ding”是“钉”,我们用钉钉简化并可视化采购审批流程,为每一个固定资产做二维码登记,钉钉一扫就能了解所有物品的使用情况。

同样赋能管理的还有钉钉上的日志——午餐巡查、专项督导、理事长校区试导等都可被归类到校务日志上,创建者根据自身需求设定阅读权限。日志可以让管理者及时掌握校区动态,走近师生生活,页面上的实时互动功能还可以让师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关心的温暖。

除了教学管理,钉钉还可赋能学习管理——我们将学习资源上传,建立“学习共同体”,带动整体学习进度。

在管理这一“度”上,钉钉打通了政务和校务之间的“任督二脉”,破解了集团化办学管理难题。

微企号全方位破解家校沟通难题

在家校这一“度”,最难解决的是家校间的沟通问题。南师附小通过微企号来搭建沟通桥梁,融合钉钉、微信和qq三种通信软件,多角度、全方位破解沟通难题。

以信息群发为例,此前教师要逐一添加家长为好友才能群发信息,但微企号的定点交流功能可以让老师在未添加好友的情况下,与任一家长点对点交流,已读及未读情况将清晰标注,并自动提醒,确保通知到位。

在家校沟通工作中,信息采集与调研是工作难点,微企号的调查问卷功能大大提升了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准度——问卷可一键发送至家长,并实时制作图表,将统计数据可视化。教师可实时掌握相关数据,准确把握学生情况。

在进行家校沟通工作时,既要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也要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南师附小每天都会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直播,实时播放校园活动,家长可以通过留言与学生、老师互动。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微企号的相册功能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以往的照片传输只能在沟通群内进行,这样很快就会被文字、语音信息淹没,难以保存。有了专门的照片上传空间,老师和家长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了解学生的成长变化。

微企号还有三个非常实用的功能。第一个是社团选课。学校各个校区的社团总计超过300个,选课非常麻烦,步骤也很烦琐,学生往往需要花费两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微企号的出现大大缩减了操作步骤和选课时间,以前两周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只需要14秒——只需三步,学生即可成功选课。现代化技术为教育加快了速度,更增添了一份温度。

第二个功能是德育评价。学校以前会通过发放能量币的方式奖励学生的善举,但由于没有及时总结,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无从知晓。为此我们进行了技术升级,实现了多元评价、增值评价和智能评价的融合:学校为每个孩子配备了“种子能量卡”,老师用“魔法棒”对学生进行实时鼓励,或用手机记录学生行为。孩子们可以随时查询能量卡积分,还可根据积分兑换礼物和课程。在学期结束时,学校将根据“种子能量卡”反馈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立体、全面,家长也可通过图表更加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成长。

南师附小还利用微企号开设了“空中课堂”,挑选优秀教师为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实现了“离校不离教,佳教抵家教”。这为学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60余位参与线上教学的教师顺利完成了149节“赣教云”课程。通过微企号的云课堂、云广播、云视频、云合唱,南师附小还实现了与新疆、云南等偏远地区学校的“云牵手”互动,并肩携手,共克时艰。

“微企号”还拉近了家长与学校间的关系,缩短了沟通距离。近年,南师附小开展了“四团大绽”,“四团”包括通过不断学习让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家长督导团、别出心裁为校本课程增添惊喜的家长讲师团、提供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的家长智囊团、热情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家长研习团。技术的加持让家长与学校间的沟通、互动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每一位家长都开始尝试改变自己、重建心态,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默契的伙伴。

一个小小的“微企号”加速了家校合作进程、提升了家长与教师的教育智慧,从观念、结构与机制层面,转向真正的“数智化”时代,让家校之间如同中国传统建筑当中的榫卯一样完美契合,共绘理想教育蓝图。

智慧教育如空气般浸润于学习

最后一“度”,加在课程教学上,学校运用教育装备提升教学效果。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智能教育装备的核心在于人,装备应该像盐和空气一样浸润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南师附小在引进装备前会先进行理念的升级——教师思考如何进行课程重构,学校考虑如何进行空间设计,再根据相应需求引进技术。从这一思考延展,附小将课程分成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社团课程三类,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应技术。

多年来,南师附小依托“五红”阵地描绘丰富多彩的育人景象。如今,我们该如何传承“五红教育”,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在各个校区设立了“红领巾电影院”,循环播放爱国影片。同时建立“红领巾电视台”,培养大批小主持人、小记者,让孩子们通过自编自播、自演自评的方式学习党史知识、接受爱国教育。红领巾电视台还开设了《小小少年演说家》《红领巾Vlog》,鼓励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感人瞬间,拓展新“五红”阵地。现代化技术如盐一样,让拓展课程更加有滋有味。

除了拓展课程,现代化技术还让基础课程更加便捷、高效。近年来大热的智慧课堂,很多学校都在关注。为了让这一技术“落地”,有效作用于教学,南师附小对智慧课堂进行了本土化改造,真正变革了传统学习方法、颠覆了传统教学理念。在现代化技术的加持下,“智慧课堂”让教学更加智能化,数据也更加完整。附小在此基础上还推行了“云+网+端”模式,连接、整合、融通课前、课中、课后——在课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课中、课后运用数据分析打造以学习为中心的闭环,让基础课程更有温度。正如乔布斯所说,技术让学习产生了新的连接、新的可能。

在社团课程中,南师附小引进了创新实验室。技术的引入要基于自身校情和课程体系,才能充分赋能。从这一点出发,学校将课程校本化,打造以创客教育为原点的信息技术课程,通过多元化技术手段,如3d打印、机器人等

技术来辅助教学。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孩子,可能会是计算机高手,一个不善言谈的孩子,可能精通信息技术。现代化技术不仅要赋能教育,更要开发学生身上的亮点,让孩子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近来大火的VR(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南昌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学校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其与教学深度融合。如果仅仅满足观看需求,就浪费了这一技术带来的机遇。我们希望可以运用VR技术打造交互教学模式,进行直观教学,实现PPT授课无法企及的效果。因此,学校引进的VR设备都具有交互功能,能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让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可触、可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会得到强化。像这些依托现代化技术而打造的教学装备,仿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三只手”,不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更节省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大大提升了学习与教学效率。

VR技术还为学校提供了更多支持,让我们在校园安全、环保普及、艺术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如防火、防溺水自救装备、垃圾分类普及等。我们希望能够将VR技术充分融合到教学中,丰富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强化学生对党史知识的理解,学校上传了各个革命场馆的云直播链接,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即可参观革命场馆,令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身临其境学习课程内容。

学校希望能够借助这些技术让课程教学持续升温,但无论哪一种课程都要遵循“先构建课程,再思考装备”的规律,先进行顶层设计,再思考技术引进。

有人说一辈子很长,要与有趣的人在一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让与学习打交道的人更热爱学习。我校通过一系列现代化技术,让学习空间得到了拓展,教学场域获得了重构,深度学习有了支撑点。这些信息技术如空气一样浸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们的形态,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们带来的便利;又像一个可以撬动的支点,赋能教育发展,让教育现代化从形态发展转向姿态发展,实现四大关键能力的关键转变。

正如阿德勒所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我们要想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就要在他们童年的每一步成长中都加上这关键的一“度”,与孩子们共同成长,让我们的生命彼此成就。

(作者:易艳丹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