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从理论到实践,核心素养教育如何“落地”?

时间:2016-07-12作者:姜乃强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7月号

刘坚教授强调,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兼顾社会发展要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素养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推动21世纪核心素养有效落实的关键,在于将其纳入课程政策,并从教育系统内外给予广泛支持,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发展和现代网络技术利用等方面。

刘坚教授认为,在分析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在选取素养教育要素时,既要关注全球共同的趋势,又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社会文化特色;不仅要考虑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更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系统设计,从而确定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框架。而在这当中,课程、学习、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四大支柱。

刘坚教授表示,教育的创新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要有教育部门的付出,更要有全社会的支持,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进行跨界合作。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教育利用社会资源的做法已很普遍。在我国,许多大城市也开展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学校教育的尝试。比如,目前北京已有数百家博物馆、科技场馆、社会单位参与学校教育,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

刘坚教授认为,21世纪核心素养不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个培养人的目标,其落实需要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核心素养教育从理念到成为系统的实施方案,再落实到课程,落实到学习,落实到评价,有漫长的路要走,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这方面,全球有很多经验,但并未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能够复制、可以推广的系统方案,内容包括课程层面、学习层面、评价层面、教师专业发展层面及管理层面的系统解决方案。

刘坚教授说,人们通常通过分析未来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要求,去设计学生未来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比如,当我们遇到了信息化时代的挑战,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遇到全球化的挑战,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与跨文化的国际理解力。但人们还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一方面要关注未来社会的挑战与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顺应孩子的天性的要求。

 

陈有义:素养比能力多了三样东西,而且这三样东西非常重要。它们分别是:用能力解决现实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习惯,能够不断地自我学习

 

陈有义博士出生于新加坡,目前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及教育整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曾经担任世界银行教育顾问,参与并承担了香港特区政府、英国教育部、新加坡教育部及美国相关教育部门资助的多项学校发展项目研究工作。

“如今,21世纪素养的话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我们今天在谈论学生的未来素养教育时,已经有许多国家不仅在谈论,而且已经有了成熟的教育框架并付诸实施。”陈有义博士说。

陈有义教授介绍,美国是较早提出核心素养的国家之一。1993年,美国教育部委托美国劳工部针对一些美国世界500强公司做了调查。调查问题是:迎接21世纪的到来,你们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哪些技能,那些公司分别罗列了希望未来公司员工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而这一调查结果对人才的基本技能与素养的要求,后来被许多国家借鉴。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