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汤敏:用互联网填平教育鸿沟

时间:2018-03-19作者:孟令豹来源:教育家杂志

 

数字鸿沟、知识鸿沟、技术鸿沟都来源于教育鸿沟

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关键。汤敏指出,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批创新人才,多元化的人才日益成为竞争核心要素。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需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为数字鸿沟、知识鸿沟、技术鸿沟都来源于教育鸿沟。因此,汤敏坦言,教育需要一场变革。

汤敏在《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中指出,目前学校与学习的模式都反映了工业化时代大生产模式:标准化的课题与统一的教材、考试、标准答案。这种缺乏创新教育和思维训练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但互联网教育的出现,有可能让创新不够、教育不公的问题迎刃而解。譬如,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创新了学校、教师与学生发展新模式,让人才的评价体系更加完整。

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汤敏所在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起开始了名为“双师教学”教学实验,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全程跟踪评估试点项目的成果。

“双师教学”模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中对“双师教学”进行了定义,即通过互联网,把城市优质教学资源送到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去。“双师”是指一个贫困地区学校课堂的教学由两个老师来完成,一位是远端城市中的优秀教师,一位是当地乡村学校的现场教师。

“双师教学”实验灵感来源于2013年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活动。航天员王亚平等在天宫一号上通过电视直播,给全国中小学生上了一堂世界教育史上学生最多、规模最大、教学形式与手段最特别的课——一名教师同时给8万余所中小学的6000余万名学生上课。汤敏受此启发,开始筹划一个新型远程网络教育项目,将全国好学校的课程送到偏远乡村学校中去。

汤敏细致地向记者描述授课过程,“我们每天录制人大附中老师的讲课并放到网上,当天晚上乡村老师对人大附中课中超出乡村学校需求的部分进行必要剪裁,一般把45分钟的课剪裁到30分钟左右。第二天在乡村课堂上播放录像。当视频中人大附中老师提问人大附中学生时,现场乡村老师把视频停下来,让当地学生来回答人大附中老师的问题。如果学生都答对了,就继续放视频。如果没答对,现场老师就会用几分钟把这个概念讲一遍。”

“双师教学”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与活动的师生均受益良多。汤敏表示,“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一国际团队对这一项目三年的追踪评估,初中进校时实验班和控制对比班的考试成绩几乎完全一样,三年后的中考成绩试验班平均分比控制班整整高出了二十分。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大大提高,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发现参与试验的乡村老师受益更大。‘ 双师教学’的培训模式像师傅带徒弟那样,课课示范、天天培训,传帮带贯穿到整个学年的教学全过程。这是对乡村教师教学方法全方位的言传身教。很多参与了两三年双师教学实验的农村老师,都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完善了教育理念,成为当地的优秀教师。自2013年秋季学期起,该实验已扩展到了中西部22个省(区)的200多个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广西南宁、桂林、重庆彭水、贵州威宁、湖北咸宁、广东东莞等地也开始运用双师教学的模式,把本省、本市、本县最好的优秀教师的课拍下来、送下去。”

汤敏把这种模式称为“互联网下的新师徒制”,即以互联网为媒介,由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用长期言传身教的方式,带领较大规模的徒弟们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与实践。

为了进一步呈现这种“新师徒制”的特征,汤敏介绍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2015年初开办的名为“戴你唱歌”超级声乐慕课。戴老师每周一三五请一个青年歌手做示范并亲自点评。这样每节课25分钟的视频,一年多时间收获了高达4亿多人次的点击量,每周都有近千万人跟着戴老师学唱歌。新师徒制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新渠道,改变教育模式,扩大教育规模,弱化空间、时间限制;“ 徒”选“ 师”自由度增加,选择范围增大,同时与多个老师学习,博采众长;交互性增强,健全激励机制等。

人工智能服务“新师徒制”。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是汤敏十分关注的话题。他表示,只有坚持以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使人工智能服务于教育教学体系,利用算法智能化分配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立体化、生动形象化,充分结合智能与教师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汤敏解释说,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挑选合适的师傅,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师傅更好地教授知识;对徒弟们进行大数据分析,分析其特点、个性化需要等。譬如,IBM的沃森正在进入教育领域,对上海外国语学校实验学生的英语语音进行分析,可在学生拼读完后立刻逐字逐句地指出发音问题与改正方法。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