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简史》一书中,作者尤瓦尔·赫拉里称,人工智能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或者说21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演变。
如今,教育领域围绕着人工智能的讨论呈白热化的状态,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产业变革正在为教育赋能,也在重新诠释着教育的内涵。
“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全民信息化时代。”2017年12月11日,在由中国网教育频道主办的“一带一路——教育的新机遇”2017教育家年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一语道破了这个时代的典型属性。
为何是全民信息化时代?周满生指出:大面积覆盖所有人群,使所有人受益;获取知识的成本前所未有低廉,人人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从未如此丰富。
在他看来,这个时代充满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性命题,全民信息化时代无疑助推了教育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改变,但有些教育的本质及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并未改变。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什么
当下,围绕着人工智能的讨论不绝于耳,而一个话题的焦点就在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周满生认同新东方副总裁徐健的判断:
“如果老师只做简单的知识传递,人工智能可以取代60%;而在培养学生各方面,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复杂决策能力、团体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人工智能能取代的可能只有30%;最后一个层面是品格和人格培养,包括情感激励在内,人工智能能取代的可能只有10%。”
他特别强调“ 人不能被技术所操纵,必须要成为机器人的主导。”
周满生并不否认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我们不可以低估信息化给未来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
但在这个时代,信息化、“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人工智能淘汰的只是落后的教育。周满生觉得很多作为人的能力不能被“ 互联网+”、人工智能所取代,尤其在培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品德和人格方面,传统教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剩下的问题显而易见,在这个时代,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伴随着这个问题而来的是人才培养模式,在周满生看来,仅就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项而言,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都熟悉‘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我认为,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重大缺陷,而且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出了问题。”周满生说。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教学法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的要点上,不重视开发人的独立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出的毕业生思维狭窄。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地思维,让学生挑战彼此。”他建议。
他引用了《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佛里德曼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四个观点:
第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第二,要遵循一个公式:CQ+PQ>IQ,C代表好奇,P代表激情,IQ代表智商;第三,教学生学会发掘信息而不是简单的记忆;第四,开发主导创新的右脑,而不是以往强调的理性支配的左脑,因为左脑再发达也发达不过电脑了。
“当下中国教育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识和方法的背景下,这一观点可以为基础教育所借鉴。”周满生提议。
到底如何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核心能力?周满生在国际领域找到了答案。他尤其看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APEC组织非常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工作,二十年来一直在跟踪亚太地区学生的发展,开展东西方教育的比较。
在大会上,各经济体探讨出了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它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
在周满生看来,国家最新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它与APEC会议所提倡的六项基本能力已经接近完全一致了。
APEC将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到了一些领域,从不少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受到了高度重视。周满生将它归纳为六点:第一,数学和科学素养;第二,人文素养;第三,国际理解能力;第四,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第五,创造力;第六,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