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学生的美好未来是我最大的教育愿景

时间:2016-01-14作者:实习记者 刘鑫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1月号

学生的美好未来是我最大的教育愿景

凝练新文化:内涵引领发展

2014年8月,海淀区进修附小在原来的巨山小学、陶行知小学和西山小学合并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了。建校伊始,为适应新学校的转型,推动新学校的特色发展,王亚苹带领老师们在梳理学校已有文化基础和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特点后,通过调研社区、家长、教师和学生,确立了以“进修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附小特色——生生进时时修。寓意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会不断地获得进步,修身、修心、修识。

“选择‘进修文化’,代表我们选择了一种不断进取的学习方式,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永不止步的发展方向。”王亚苹说。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一面旗帜,“进修文化”不仅继承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精髓,更完满地阐释和表达了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进修文化”的引领下,王亚苹带领全校师生以内涵促发展,开始了一步又一步艰难而目标明确的探索。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选择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代表了你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在王亚苹眼里,她看到的是学生在今后几十年里的发展需要和未来前景。“我们致力于搭设一个能满足所有学生发展需求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培养了性情,将来走上社会,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实现自己心中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为此,进修附小确立了“敢于担当,善于合作,乐于学习,具有民族魂和国际视野”的育人目标,独具特色的“进·修”课程体系也随之产生。这个课程体系立足于学校多元化的学生层次,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采取共性与个性,基础、拓展与创新相融合的“进阶课程”结构,涉及基础层、拓展层和创新层三个维度,涵盖“人文、科学、艺术、身心健康、实践活动”五个领域。

基础层为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如语文、英语、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心理、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满足所有学生的根本需求和根本发展,强调优质落实。

拓展层是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开设的课程,体现丰富个性。有经典诵读、演讲与口才、科学小实验、航模、机器人、木工DIY、管乐团、花样跳绳、武术、走进美术馆、走进剧场、校园文化节等,实现每一个学生的“修身、修心、修识”。2014年以来,为落实《海淀区实施<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的课程计划》文件精神,进修附小分别以语文和数学为牵头学科,开展“有色彩、有生活、有故事”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语文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分17个主题。将种植、采访、科学试验、绘画,唱歌、微电影制作等多种形式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以语文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实践能力。数学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确定了数学与生活、数学好玩、数学与规律、拼摆与制作、数学与文化这5大主题,又从中细化出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统计、数学游戏、传统益智玩具、数独与聪明格、数学中的规律、平面拼摆、立体拼摆、数学制作、数学的源与流10个小专题。通过动手,学生们做并体验看得见的数学精彩;通过游戏,学生们链接出数学的逻辑天地;通过数学阅读,学生们窥视到了数学后面的文化;通过数学写作,学生们编织起瑰丽的数学家梦……现在,学校已开展了50多门学科拓展课程和跨学科拓展课程,学生参与率100%。每周五下午都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们总能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陶冶情操,拓展认识,感受五彩斑斓的世界,感悟美好的生活。

创新层是为那些有特殊潜质的学生发现自我提供的课程,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和选择性发展,凸显研究创造。活动有社区公益、智能机器人、戏剧、足球队、各国文化节、民族文化节等。创新层课程有着拓展层的性质,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服务,同时也为及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服务。

“进·修”课程是进修附小每个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不同层面的学生得以个性化发展,不同需求的学生得到了满足,每一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这样内容多元、层次立体、布局合理的“进阶课程”真正做到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锻炼好身体:足球彰显特色

“进修从修身开始,我们要培养的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儿童,我们要创办的是有色彩、有生命、有故事的成长乐园。”王亚苹这样评价学校的“足球兴校”之路。

进修附小以“校园足球”为载体,充分挖掘足球的育人功能,走出了一条“足球兴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的绿茵场上,到处活跃着学生们奔跑、跳跃的身影;教学楼的足球文化长廊上,各种足球饰品、模型,全球著名球队的球杯、球衣随处可见,校园里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奋发拼搏的足球文化气息。

进修附小的“校园足球”走的是“普及与特长”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教师与专家一道积极研究,编写校本课程、创编足球操、设计足球文化长廊等,保障每天都有足球活动,每周都开设足球课,每学期都举办班级足球联赛,全校学生参与率100%。学校聘请了专业的足球教练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还专门购置了2000多个优质足球,达到了“一人一球”。

“开展足球运动,锻炼了学生们的体魄,提高了他们的足球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了解了足球文化,感悟到了团队合作和拼搏奋斗精神的可贵,这是我们无比欣慰的。”王亚苹笑谈。学生祝令硕曾在周记里这样写道:“我即将毕业,走出进修附小的大门,不管我将来去哪里,有没有机会继续踢球,进修附小足球队带给我的自信自强、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的足球精神,我永远都不会忘,它将激励我去克服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足球精神,让我更强!”

2014年10月18日,进修附小男女足球队参加了“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分别获得男子高水平组比赛第二名和女子高水平组比赛第四名的好成绩。学校足球队还培养出许多足球特长突出的小明星,有三名足球队员被吸纳进市级足球队参加全国校园足球比赛,还有一名同学因足球特长被人大附中录取。2014年10月22日,进修附小举办了“少年心·足球梦”活动,北京国安队4名球星张稀哲、张呈栋、侯森、李翰博获邀走进校园和附小的学生们一起大合唱、互换礼物并进行了一场友谊赛,孩子们和偶像一起度过了一段欢乐的足球时光。

足球将全校师生的情感力量凝聚在一起,点燃了大家的运动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众足球活动,进修附小真正营造了人人知足球,人人踢足球,人人爱足球的氛围。如今足球课已被纳入到进修附小的特色课程行列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发自肺腑地爱上了这项运动,“校园足球”已逐渐成为进修附小办学的一大亮点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培育中国心:文化润泽生命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从而积聚起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并培养出一颗颗积极向上的民族心、中国魂是我们不断努力奋斗的总目标。”在王亚苹眼里,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最佳场所。

为此,她带领进修附小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在总课题《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 》的框架下,申报了《以民间美术为切入点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的子课题。把民间美术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载体,以美育德,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

“通过学习祖国的优秀文化、艺术精粹,学生们能够以自己的视角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动力。”王亚苹介绍说进修附小开设有剪纸、造纸、泥塑、扎染、编织、国画、年画、皮影等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还开设有古琴、古筝等古典音乐演奏课程,经典诵读、茶艺等人文类课程及武术、围棋等强身益智课程。在学校教学楼里,我们惊奇地发现,每一间特色教室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和设置。古琴教室整体色调素净雅致,褐色的木质桌椅,中式镂花的壁挂,方形宫室吊灯,无一不传递出浓郁的古朴气息;书法教室里悬挂着许多大家的作品,或洒脱,或灵动,或飘逸;茶艺室内,各种茶品、茶具一应俱全……“我们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之美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打动他、感染他,他也才能真正爱上传统文化。”王亚苹如是说。

目前,学校已将这些课程纳入到学校课程建设,以课程形式固定时间、固定老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老师们将图书、视听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引入课堂,开展教学实践,并已初步形成了观察——鉴赏——创作——评价——拓展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王亚苹深信郭沫若所言“美在民间永不朽”。为此,进修附小通过开展“与民间艺术传承人面对面”的活动,把传承人请进学校,手把手教学生制作民间艺术品;鼓励老师走出校门,寻访传承人,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课题组编写了以工艺美术为题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充分挖掘学校周边美术资源,长期和中间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海淀少年宫等艺术机构合作,开展民间美术学习活动,努力拓宽学生美术视野,提升学生民间美术技能。这些活动,使学生和老师与各种类型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了“零距离”,让传统文化浓郁而持久的活力深深地浸润、滋养着他们的生命。

“附小坚持立德育人,知行合一。”王亚苹组织全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寻找核心价值观代言人、核心价值观榜样宣传、“点点卡”评价机制、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等,培育并帮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他们将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责任意识相结合,做有中国心、民族魂、敢担当的中国人。

开拓新视野:国际化创新办学

“如果说传统文化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基,那么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将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之焕发出更动人的色彩。”王亚苹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未来化,为让学生打开视野,具有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学校不仅在课程中加设了外教英语课,使学生们通过与外教面对面交流,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锻炼了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更通过多元文化节和国际交流等多项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在多元文化节中,各班学生自由选择洲际、国家、地区进行了解、宣传,全校学生流动起来,到各个教室去学习、探险,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和风土人情,通过答题、闯关等形式,完成各项任务。近年来,王亚苹还亲自带领师生去美国、德国、意大利等不同国家的学校进行考察、访问,建立友好学校关系。与美国朗登小学、德国歌德学院、CJD高级文理中学、尼德海德小学、新鲁平蒙特梭利私立小学和意大利帕西落·阿基米德学校、弗拉米尼学校深度交流,举办夏令营冬令营进行互访,为学生深入了解外国文化提供契机。通过各项活动,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对不同文化具有包容性和理解力。

“‘进修文化’的特色定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勇于创新,不断汲取有益营养,为我所用。”王亚苹在美国郎登小学访问期间,敏锐地发觉到美国郎登小学的思维图(thinking map)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随即便大刀阔斧地将其引入到进修附小来。思维图是用来进行“建构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可视化工具”,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有八种类型:圆形图、泡泡图、双泡图、树状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杂流程图和桥形图。不同图形对应不同思维方式,圆形图侧重于分类概述;双泡图常用于对比比较;流程图有利于梳理前因后果,括号图、树状图最适合景物描写……思维图提供了一套视觉模式进行思考,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神经网络的发展,提高大脑不断认知和建构知识信息的能力,突出培养学习者独立迁移思考的品质。

进修附小将思维图教学植入中国课堂并进行了探究、实践,先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实验,然后由点到面,教师们开始在教学中实践、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思维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图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化,每个孩子都能从思维图中找到自己的思考点,都能从中体会到成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可视化,学生可以用固定的图形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减少了选择表达模式和文字叙述的时间,降低了思维交流的障碍,使交流变得更通畅,同时又能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对比快速找到自己思维的错误点,对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能力也大有帮助;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刻化,学生运用思维图学会了主动学习、主动总结和反思,使思维更加理性,记忆更加深刻。

“思维图不仅是一种应用于学生的教学法,老师们平日里的教研活动,甚至是我日常的教学管理都会经常用到。”王亚苹介绍说,在她办公室最显著的位置,就张贴着八个思维图的范例,平日里安排工作计划、干部例会、布置教学任务,她都会用思维图来梳理和调配。“将思维图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一切变得清晰、合理、有序。”王亚苹说。

2015年4月19日至4月25日,进修附小与美国布朗小学共同开展了《学习共同体建设》论坛项目。论坛以“掌握‘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和校本研修的技能、技巧,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发展范式转型”为目标,围绕课堂和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方法,在行动中学习,进行了“课堂和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的研讨”。进修附小还与美国教育联合会合作,聘请外籍专家,定期举办家长培训,教师则与专家在绘本教学、同课异构、跨学科写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这些课程、活动帮助师生认识了国际标准,了解了国际理念,清晰了国外课堂的思维方式。

结语

从进修附小开工奠基到大楼建设、装修改造;从三校合一、艰难探索到目前特色发展、稳步前进;从不知道“学校未来到底在哪里?”到“扎扎实实办教育”,王亚苹走过了太多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但始终没变的是她一直都在为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而思考、努力和践行。进修附小的每一位师生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位始终都在用情、用心、用力办教育的好校长。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