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在校歌的传唱中守望学校精神

时间:2016-04-14作者:刘汉青来源:《教育家》2016年4月号

校歌是表现学校整体形象的音乐载体,是学校教育理念、校园精神、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学校优良校风及教风、学风的高度概括,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从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始,弦歌不辍就成为形容学校生活的一句传统用语。

一、理解和尊重校歌的文化意义

“校歌”这个概念大规模地被承认,可能是近两三百年以内的事情。 20世纪初,以“反帝”“强兵”“御侮”为主题的学堂乐歌独领风骚,涌现出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等热心学堂乐歌创作的音乐人才。学堂乐歌就是校园歌曲,而校歌自是其典型代表。沈心工率先将西方的简谱引入中国,1902年他的《男儿第一志气高》,首开学堂乐歌创作,使之成为中国校歌创作的鼻祖。

中国校歌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国近代教育历史的缩影,蕴含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校歌在百年发展中发生了变化,折射了我国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而步入现代的光辉历程。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了呈报校歌校训的训令,自此,校歌便在全国普及起来。校训、校徽、校歌的制定和创作被许多学校看作是“立校之基”,尤其是校歌被视为“校魂”。新中国建立后曾有一段时间里各学校淡化特色,校歌也很少传唱。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学校开始逐渐恢复校歌传统,但很多流于形式。

二、凝聚附中精神的校歌《守望》

“我们从汉江之滨起航,我们在岘山之麓茁壮成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附中校歌《守望》的开头语。诞生于2012年9月的校歌,由现任校长刘汉青作词,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吕忠福教授谱曲。《守望》的创作过程经历了面向师生、社会征集歌词及邀请专家作词作曲两阶段。广大师生积极投稿,校友和社会人士踊跃参与。经过对大量作品的多重筛选,教代会和学校审定,最终确定《守望》为湖北文理附中校歌。

《守望》词曲激昂向上、明快流畅,富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歌词主题鲜明,简洁凝练,朴实自然,校训、校园精神都巧妙地融入其中,不仅展示了我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办学特色,更彰显了我校的办学理念与内在精神。曲谱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意境深远,饱含时代激情,塑造出了既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感的附中形象。

三、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校歌首先是音乐作品,从来都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兼而有之的。校歌传承文化传统,激励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观念,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歌焕发的是青春的活力,塑造的是师生的灵魂和价值观,形成的是学校独特的校风、校貌,成为一个学校的个性风格传之后世。

校歌的文化凝聚激励功能。由校歌可以诱发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的文化内聚力,可以有效增加学校的团结与和谐,提升整体合力;校歌还可以对人心理和情感形成巨大的精神刺激,从而形成积极的推动力。将抽象的学校精神浓缩为一曲清新高雅、激荡人心的校歌,在不断地传唱中塑造学校的灵魂,张扬学校的理想信念与追求,使所有成员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服从大局,服从群体,每个学校成员都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对学校群体都有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校歌的文化价值导向功能。校歌文化中的办学精神和育人理念,体现出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不仅对师生员工的生活、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修养品德等方面也起到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并最终对师生的人格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歌的文化传递功能。校歌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精髓最悠久的部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构成了校歌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它依靠着校园文化的普及以及学校精神的彰显得以深入人心。校歌作为学校精神的承载体,以办校历史为依托,以学校发展为脉络,以学校特色为标志,继承并传递了学校要传达给师生员工的精神诉求、价值理念,以歌曲的形式在校内广为流传,并将持续为学校人所传扬、铭记。

校歌是学校形象、品牌和个性的直接展示。一首脍炙人口的校歌是凝聚人心和鼓励师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浓缩,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彰显、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的作用在于传承学校历史, 弘扬学校精神,展现办学理念和特色,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四、积极有效地发挥校歌的育人作用

增强师生对学校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新生入校第一课就是教唱校歌。开展校歌演唱比赛,组织师生学习校歌,有助于深入理解校歌文化的广博,帮助师生认识、了解学校,又能借此机会理解校歌所蕴含的学校精神文化,将校歌文化植根于师生心中。

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校歌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迫切需要新时代的理解与认可。组织“翻译校歌”“改编校歌”等活动,用另一种语言去诠释自己心目中的校歌文化,寓教于乐,在斟词酌句中,更深刻、多维地理解校歌文化。

增强校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图像与音频的结合,更易于识记,易使听者产生联想,从而起到宣传校歌文化的作用。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活跃、最为广泛的群体。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校歌传播阵地相对固定、覆盖面窄、影响力小的局限,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的特点,快速、全面地将各渠道信息汇总,大大提高了教育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受教育者更新观念,开阔眼界。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