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教育的追求永远在路上

时间:2016-04-14作者:刘鑫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走进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的校门,并没有见到想象中高大、气派、宏伟的建筑楼群。相反,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带有厚重历史气息的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这所始建于1911年的学校处处洋溢着宁静、雅致、朴素的文化气息,与学校“博雅协和,诚朴弘毅”的校训相得益彰。你很难把眼前这一切与一所办学成绩斐然,每年向清华、北大输送大量顶尖人才的省重点高中联系起来。然而,安丘一中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和者为人,雅者治学”的校风和“和雅”文化的教育思想也早已扬名省内外……

学校之大,之美,不在宏大,不在壮美,而在文化。校长马金建常说:“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是一所没有根基、没有未来的学校。”安丘一中的校园文化传承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闪烁着古典大美的智慧光芒。熟读诸子百家,文人气息浓厚的马校长带领安丘一中一步步探索并树立起“以和立德,以雅治学”的“和雅文化”,并进一步发展为“和者为人,雅者治学;一和百和,各雅其雅”的和雅教育思想,构建起和雅价值体系:和雅课程体系、“四有”和雅课堂体系、和雅自主教育体系、和雅社团活动体系、和雅评价体系。

“和者,谐也。”和,就是和谐、和睦的意思。“雅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和雅教育的两个基本内涵:一是“以和立德,臻和成人”,将“和”视为育人核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二是“以雅治学,臻雅成材”,将“雅”作为治学标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近几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和“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这两大主题,坚持以理念文化指引人,用管理文化促进人,用德育文化培育人,用课程文化发展人,用社团文化助练人,用节日文化感染人。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学校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文化建设一等奖。

课程建设——支撑和雅教育全框架

安丘一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令人瞩目,高考成绩连年攀升,持续领跑。高质量的教学成绩从哪里来?答案就是课程建设。学校制定了《安丘一中课程建设方案》,紧紧围绕文化育人研发出核心素养课程、特需素养课程和全人素养课程等三大课程群,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开展选课走班和学分管理工作,按照“和而不同,各雅其雅”的原则,充分保障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简言之,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唐诗简史》《数学知识与生活》《漫谈基因》《感动时刻》等校本课程在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热情,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被授予省、市精品课程,成为突出学校特色、张扬学生个性的助推器。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建设出“两会三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和成人、成才、成名)的和雅育人课程体系,目前已成为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实施以“和雅认知→和雅体验→和雅评价→和雅成果展示”为实践路径的和雅教育。在和雅认知阶段,学校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全面启动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在和雅体验过程中,学校坚持以主题课程为重点,视频课程为辅助,班会课程为引导,活动课程为支撑,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和雅评价阶段,学校实施星级评价,广泛开展“摘星行动”;在和雅成果展示过程中,学校定期组织评选“六雅学子”“和雅淑女”“和雅使者”,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和雅发展。

马金建校长一直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他说自己特别认同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当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接受的每一样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他相信每一位安丘一中学子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即便忘掉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留下的也是和雅文化打下的深深印迹。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