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观点无疑极具针对性,似乎指明了教育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当下的教育无视个体的成长规律,分数的获得和升学率的追求成为教育孜孜以求的“同”,个体人格的完善与健全、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则被无情地忽略。另一方面,教育的“不同”多为管理者殚精竭虑致力于学校外在的显性的“形”,诸如晦涩牵强的办学理念,文字游戏的学校愿景,言行不一的办学目标,似曾相识的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课程建构。也许,现实教育中对“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认识还莫衷一是,但如果不从教育的终极意义——促进人自由而个性的全面发展——去理解“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仅着眼于学校诸多“形”的不同,教育一定会步入抓“末”放“本”、重“文”轻“质”、刻舟求剑的误区,更将会陷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险境。
什么是教育的“同”?笔者认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的内在规定一定是相同的。教育的本质意义是人性涵养和生命关怀,是人自我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是每个人潜在优势智能的充分彰显,而不是用狭隘化、单向度、功利性的价值诉求束缚、压抑、限制孩子的天性天赋。教育不能离开这个终极意义的“同”。否则,一切教育活动均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价值。
教育发展应有的内在规定必须要“同”。教育是一个彼此关联且复杂的系统,充满生机的教育是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灵活地融合,是各种要素协调、高效、有序地运转。教育的构成要素肯定是不均衡、有差异的,但赋予教育要素的内在规定却一定是相同的。如不同时期学校教育的方向、目标、内容虽有变化,但育人的功能却从未改变。因此,学校应是吸引学生、关爱学生、满足学生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感到安全,增强自信,体验快乐的场所。校长和老师一定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自己的需求,帮助学生找到生长方向并顺性扬才,而绝不以牺牲学生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思想和目标的。学校、家庭及社区一定是有效互动、合作参与的。除此之外,还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精神追求,指引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文化建设、活动开展。要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以及稳定的教育投入,规划、保障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