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家长会要实现家长和教师的良性互动

时间:2016-07-12作者:杨朝清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7月号

在一个讲究社会互动的时代,家长会越来越普遍;即使在乡村地区,家长会也不再新鲜。在理想的图景里,家长会搭建了学校和家庭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弥合“碎片间的缝隙”,实现育人合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会走调、变味,让家长会良善的初衷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教师和家长应该在权利平等、地位均等的基础上携起手来,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成才。只不过,一些教师却凭借身份优势对家长进行批评和训诫,家长会也从某种意义上演“变形记”。质疑家长的“外行身份”和“价值取向”也好,不够耐心、不够细致也罢,少数教师居高临下地对家长进行指责,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利越位和角色失范。

在传统社会,教师作为一种知识精英,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占据较高的位置;许多缺乏良好教育背景的家长,往往对教师言听计从。伴随着社会变迁,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不同教育观念出现摩擦和碰撞在所难免。在教育环境出现结构性变化的当下,转型的压力,创新的挑战,也考验着每一位教育从业者。

在身份社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今天,教师的社会认同越来越少地取决于身份标签,越来越多地取决于角色扮演。在家长面前,教师并没有天然地高人一等;许多家长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并不比教师低,教育理念并不见得比教师落后;即使那些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