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后均衡时代要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后劲

时间:2016-09-13作者:本刊记者 王玲玲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9月号

“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省家庭教育先进市(区)”,省教育现代化数据监测结果全市第一……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教育的金字招牌愈加耀眼夺目。面对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姜堰教育人紧跟国家教育改革步调,树起了“质量崛起”的大旗,着力提升区域教育品质后劲,踏上了全面发展的新征程。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局长武晓明,一探后均衡时代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姜堰路径。

朝向完美的教育

记者:提高教育质量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在这样的方针指引之下,姜堰区主动策应,提出了“后均衡时代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新课题。姜堰所追求的教育品质的内涵是什么?

武晓明:从目前已经进行的比较成功的项目和采取的各项举措来看,我们对姜堰教育品质定位的大致轮廓已越来越清晰。我们认为,在后均衡时代,好品质的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好品质的教育应该是人性化的教育,是让我们的孩子成才成人的教育。其二,好品质的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只看眼前分数的教育肯定不是好品质的教育。

应该说,当前所有的探索和尝试都是紧紧围绕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更加完美的人生这一核心展开的。虽然教育无法苛求每个孩子都成为杰出的人才,但是我们有责任让每个孩子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基于这样一个核心目标,我们从学校文化管理、课程整合以及“互联网+”等方面拓展区域教育品质提升之路。

实施文化管理 强健学校品格

记者:学校管理涉及诸多方面,姜堰锚定学校文化管理,拉动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武晓明:从“十一五”开始,姜堰教育就开始进入精细化管理模式。基于这一大的发展背景,我们的学校管理也从常规管理模式中走了出来,迈向了品质提升管理或者说是文化管理之路。这也是姜堰在全面实现“一校一特色”之后,进一步推动学校高位发展的新抓手:以文化建设促进所有学校提升内涵、科学管理、优质发展。学校仅仅有特色还远远不够,特色背后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校园文化的支撑。围绕这个文化定位,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目前,姜堰全区学校都提炼和形成了诸如“和雅文化”“润文化”“勤真文化”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门如何发挥对基层学校品质提升的引领作用?

武晓明: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作为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抓校长,不遗余力地组织校长培训。这几年我们把上海、浙江、山东、北京等地的好学校都走了个遍。分批次组织校长去名校考察学习,一个星期就考察一所学校,请当地的校长现身说法。眼界就是境界,见识就是先“见”然后“识”。校长培训永远不是请专家做几场讲座,我们讲究人要在现场,去现场看了之后,他自然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记者:心动还得落实到行动。这些校长现场看了之后,如何进一步引导他们“拆掉思维的墙”,将好的模式和做法活用、巧用到自己的校园管理中呢?

武晓明:为了防止他们激情澎湃之后又回到自己固有的模式中去,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设计项目来推进。比如我们的“文化改薄”工程就帮助薄弱校找准了自身的文化定位,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反转。在姜堰的西南角有一所蔡官学校,5年前这个学校教学质量垫底,校长和教师工作热情都不高,校长甚至萌生了“撂担子”的想法。我们就从教科室、普教科等抽调人员组成专家组去该校现场考察,同校长交流,一起谋划学校“突围”的路径。专家组发现,这个学校的摔跤队经常在省级、国家级的赛事中拿冠军。最终,专家组帮助蔡官学校结合其独有的摔跤运动,提炼出了“冠军文化”定位,即人人都可以当自己的冠军;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来;成绩差不要怕,只要站起来,下一步你可能就是冠军。这种校园文化内化成了学校的一种精神。

这是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去年,六年级到初一的衔接中,基本没有学生流失,还吸引了很多外地区的学生。如今,蔡官学校的中考成绩已经处于同区域中等偏上的位置,学校师生的精气神全部上来了。

再比如,已经实施了两年多的“一月一度校长例会”,效果也非常显著。每个月设定一个主题,由1-3所学校来承办,让这几位校长围绕这个主题走到台前去分享自己的经验、做法,遇到的难点、痛点。教育局再透过这些案例,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做法。

为什么说现在我们很多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不明显了?就是通过这样的项目一轮一轮地做下去,两年多时间已经看到了学校的变化。只要校长有想法了,学校的管理就好了;管理好了,学校的质量必然就有

提升。

记者:姜堰这几年做得非常有影响力的“大阅读”工程是不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

武晓明:对!“大阅读”也是姜堰提升教育质量的主打工程,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已接待省外观摩不下20次。今年暑假,我们泰州大市的“大阅读”现场展示会的举办地就选在了姜堰。如今,我们的“大阅读”不仅涵养了学校的校园文化,还初步建构起了“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三位一体的“大阅读”生态,成为姜堰叫得响的公众品牌。

合并·跨界·拓展 稳步推进课程整合

记者:学校能提供给学生的最好的教育产品就是课程。在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过程中,课程改革无疑是重头戏。针对课程改革,姜堰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武晓明:关于课程,业界有很多的比方,其中比较盛行的是“跑道说”。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将课程比作一片生机勃勃的原野。因为“跑道说”把竞争的观念引入了进来:站在跑道上必然面对的是一条残酷的竞争之路。“教育原野”的含义在于:到达的方向都是远方,达到的路径和速度却可以完全不同。只要孩子一生发展的朝向是对的,就不一定非要他们站在“跑道”上,去面对激烈的

竞争。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姜堰将“让孩子有一个更加完美的人生”作为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不以考分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反而使得高分成为了我们坚持进行课程改革最好的奖赏。

总体而言,在课程改革方面,姜堰的策略是高中段审慎推进、初中段逐步推进、小学段全面推进。不太去动高中部分自然同我们终端的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关系。命题的标准在那里,假如你“大动筋骨”,把高考搞砸了,老百姓不可能满意。小学阶段相对没有很大的应考压力,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通过全面课程改革,春风化雨般地帮助孩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对孩子后续的发展,对他打好一生的发展根基都是有好处的。

以第八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姜堰是怎么做的呢?合并,跨界,拓展。将不同科目中课程内容重叠的部分进行合并,跨界进行校内外的拓展。从去年起,姜堰全区的小学启动了“灵动周三”“多彩周五”行动。我们要求学校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课程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校组建各类社团,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校级或班级社团。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间动手实践,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培养个性和创新能力。这些时间就是从国家课本课程里挤出来的。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