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这棵大树为何根深叶茂

时间:2016-09-13作者:通讯员 张永 邱蕾 文/本刊记者 王俊文来源:《教育家》2016年9月号

“欲枝叶茂者必深其根,欲水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河北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作为一名扎根教育沃土四十年的老教育工作者,从弱冠之年到年逾花甲,从民办教师到教育专家,他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辉煌成就,更缔造了衡水中学这个中国基础教育的传奇神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来到衡水中学三十多年来,张文茂经历了学校的低迷,见证了学校的崛起。

2012年10月13日,刘延东同志和省市主要领导来到衡水中学调研,对衡水中学的办学成绩和育人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刘延东同志指出,衡水中学是一所办得非常好的学校,名不虚传,其珍贵在于衡中有着在不断探索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精神,希望衡水中学能把先进的理念和好的经验做法进行辐射。教育,对于张文茂来说是他的信仰和生命,如今,他正坚定地引领着这所学校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个不动摇”彰显了他对教育的哲学思辨

张文茂说:“依托哲学思维探寻教育思想,重要的不是提供某种现成的、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成绩的答案,而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探索精神,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和价值追求,以此引领师生思考、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推动办学思想、办学实践向前发展。”这种以哲学思维引导教育寻求本原、探索归宿的实践,充分发挥了哲学在塑造价值理念、提供科学方法论上的作用,这也更契合教育的初心。

几十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几十本的教育心得整理,张文茂厚积薄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与管理智慧。他常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更是如此,有些事情急不得也慢不得,更折腾不得、动摇不得。”为了履行教育责任,实现教育梦想,2014年,张文茂提出了“四个不动摇”,即坚持务本求真、追求卓越的精神和理念不动摇,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不动摇,坚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发展不动摇,坚持常规为基、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不动摇。

在“四个不动摇”的引领下,学校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完全是按照其内在规律去运行,卓越也就成为了其运行轨迹的必然选择。正如张文茂所说,升学率只是各种工作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

面对学校极高的升学率,很多人问张文茂这是不是他最自豪的事情,张文茂却说:“没有升学率会边缘化,只有升学率会庸俗化,升学率只是教育这个大课题中一个比较具象的指标,但绝不是高中教育的最终归宿,未来名校的竞争一定是艺体工作的竞争,而且面对成绩,我们只有高峰只上再造高峰,永不止息才是应有姿态和境界。”

2014年8月,衡水中学参与举办的衡水第一中学正式启用,张文茂却对衡水一中的管理提出了“新校不新”的原则,他要求校园的安全、文化、卫生以及学生的住宿、就餐等各方面都要考虑周密,加快建设速度。“新校不新”是张文茂逆向思维管理智慧的又一体现,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衡水一中运转良好、发展迅速,完全没有出现新校管理的过渡期。

“校长是出思想的,副校长是出思路的,中层干部是出措施的,员工是出行动的,而思想能否领先时代,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张文茂懂教育、有思想,这对于一所有着光荣历史并期待更多创新与发展示范校,尤为关键。

“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浸透着他慈善家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张文茂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先有父母心,再做教书人”,他常常提醒老师们反思,“如果所教的学生是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会怎么对待他们呢?”张文茂对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爱与期望,源自他一生的教育梦想,源于他对教育爱之永恒、人之永恒的思考。

上世纪80年代,衡水中学只是一所县中,升学率排名垫底,老师、学生陷入累垮身体也难以取得显著成绩的恶性循环。本地的孩子宁愿选择背井离乡、移读他乡,这些张文茂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情更是莫大的痛苦和内疚。1992年,张文茂走上了学校的管理岗位,他和当时的李金池校长统一了思想,下决心一定要扭转局面,他们大胆改革,卧薪尝胆。终于,1995年,衡水中学首次夺取了全市高考第一名,随后连续22年位居全市榜首;2000年,衡水中学勇夺河北省高考第一名,并创造了全省高考17连冠的教育奇迹。

“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追求。”为了让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张文茂多方联系,竭尽全力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此,学校从2003年开始实施奖助学金制度,通过爱心帮扶、社会资助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为学生办好事、做实事、解难题,让每一名学生都享受到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有这么一对兄弟,父母双亡,兄弟俩跟着祖父过日子,家境十分贫寒。张文茂得知后,破例收兄弟俩入学,并在奖学金上给予较大的支持。在张文茂的帮助下,两个孩子均考上名牌大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张文茂意识到,教育可以在精准扶贫上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与幸福。为此,他加快了合作办学、学校帮扶的步伐,不断放大衡中办学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当他走进阜平、康保、尚义、崇礼等国家级贫困县时,他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必扶智”这一重要论断的含义,认识到了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短短几年,张文茂的足迹遍布了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或是加强校际交流合作,毫无保留共享办学经验,甚至实现远程同步备课、教学。另外,衡水中学还通过举办校园开放日、召开全国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卓越校长峰会等全国性会议,目前,全国各地的很多高中,都有衡中的影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爱心校长”、“微善号全国优秀校长”、“衡水市十大道德楷模”、“衡水市消防宣传大使”……一项项荣誉见证了张文茂的公益之路、爱心之路,他感慨地说,“我和老师们几十年的坚守,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创造了个人幸福和利他幸福的统一。我相信,这些拥有幸福感和使命感的孩子们,必将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享受更大的幸福。”

“把学校办成一个‘精神特区’”体现了他艺术家的指挥才能

提到衡水中学,人们往往惊讶于她极高的升学率,其实衡水中学的奥赛、艺体、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各项工作都处于河北省甚至全国的领先地位。仅2016年暑假,衡中学子“南征北战,西进东伐”,参加各级各类赛事就多达700余人次,获得国际级奖项7项、国家级奖项280余项、省级奖项80余项,此外还有3000多学生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各类社团活动以及夏令营等多达50余项。衡中之所以能够多元竞放、百花齐放,正是得益于文化的引领、环境的浸润,多元文化激发了多样人生,多样人生成就了多彩衡中。

走在衡中校园,处处可见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石、雕塑、标语等内容,这是学校文化建校、文化育人的重要举措,而看不见的精神文化更是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师生的内心,外化于每一位师生的言谈。“把学校建成一个精神特区”,张文茂和全体师生探索、实践了二十余年,正能量越聚越多,真善美愈积愈美,师生在不知不觉、似懂非懂中,建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精神特区”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每个人带着属于自己的性格特点与人生方向在这片精神沃土上和而不同、和谐共生。张文茂说,校长应该是一个钢琴家,每一名师生都是钢琴上不可或缺的琴键,要发挥好每一个琴键的作用,才能弹奏出和谐的音符、美妙的乐章。衡中的和谐文化,不仅包含着一种价值的认同,更具有一种竞争的态度,并由此产生了内蕴力、凝聚力、创新力。

2014年,张文茂正式提出了责任教育,并明确了“办负责任的学校,当负责任的老师,做负责任的学生”的总要求。“责任教育是衡中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衡中人一直以来都具备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他说,“责任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内生动力和成长欲望,这也是一个人生命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在责任的驱动下,老师们忠诚履责,自觉奉献,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学生们胸怀家国,好学乐学,并把责任作为成就人生的底色,学校也就自然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能够为学生成才、教师幸福、国家富强做出贡献。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