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走好教育的长征路

时间:2016-12-15作者:李鲁山来源:教育家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教育人也有教育人的长征路。走好教育的长征路,是我们教育人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走好教育的长征路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红军长征历经千山万水、艰难险阻,长征意味着牺牲和死亡,当然也意味着希望和胜利,但这是一个多么艰辛曲折的过程。我们当下的教育就处于一个复杂的环境和背景中,我们需要突围、需要突击、需要突破,那么我想我们教育的长征路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但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共同努力。

 

走好教育的长征路,要找准方向标——认识要回归

 

要让教育回归本源,认识的回归是前提,观念的回归是基础。陶行知先生曾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回归,就是本源的回归、初心的回归、常识的回归,就是要回归育人,回归“人文”,回归“规律”,让教育找到“回家”的路。

 

走好教育的长征路

 

教育回归本源,首先就是要回归育人。教育要回归育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立德树人,回归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就是要眼中有“人”、心中有“ 人”,就是教育要关注“人”的培养、“人”的成长、“人”的成才。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全面发展中彰显个性,在个性中促进全面。

教育回归本源,其次就是要回归“人文”。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会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只有先使其成为“人”,“才”的培养才会有意义。人文精神对一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回归本源,还要回归“规律”。教育恰如农业,是慢活、细活,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春种秋收,需要静待花开。现在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有拔苗助长的做法,太摧残人性,使很多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失去了对生活、对生命的信心。我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经常和同学、朋友聚会的时候,看到他们有的孩子目光呆滞,那种书生气十足,那种没有少年的灵气的样子,我很难过,这都是违背了教育规律,过分以分数、以考试为中心。

走好教育的长征路,要明确路线图——实践要回归

长征从瑞金出发,通过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最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取得了胜利。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路径,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实践有些偏向了,有点找不到正途,所以教育教学也需要回归。

如何回归?我个人觉得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就出在“知行不能合一”的问题上,我们在过程中会过头、过度,会顾此失彼、会头重脚轻、甚至说一套做一套。什么是好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是好教育,学以致用的教育是好教育,有张有弛的教育是好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是好教育,“适合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听到的是怎样的呢?很多学校、很多老师以分数为读书目的,以成绩为教学目标,以升学为办学方向,这不是真教育,也不是好教育,充其量只是“有用”的教育、“功利”的教育。我想,实践的回归,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好统一和结合的文章。实践的回归实则就是度的回归,统一的回归,我们需要把握度,不能过头;要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要整合,做到资源有效利用。教育实践需要恰到好处,需要有机结合,需要实践统一。

一是“教与学”的结合。一方面要重视抓好教育教学常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注重课堂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教和学不能割裂开,只注意教,不注意学生学得怎么样,这是不行的。

二是“教与育”的结合。我们要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人格塑造,既注重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更注重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有一种误区,好像任课老师只管“教”,班主任老师才管“育”,这是极其错误的,每一门学科都要把“教”和“育”有机统一起来。核心素养不仅仅是靠德育课、社会实践课来培育的,它是要贯穿到所有课程中的,要每一位老师都担起这个职责。

三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我们很多活动只重表面,不重实效,比如我们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比如新课程改革的选课走班,比如评教评学、优质课竞赛,比如说有些校长论坛、名师沙龙,形式主义的多,走秀的多,效果不明显。我们说形式与内容一定要有机结合,要相辅相成,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上一篇:罗家伦的功绩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