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歌声中盛开的“和乐”之花

时间:2017-03-15作者:刘言来源:教育家杂志

——记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东区)合唱特色教育

 

编者按: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东区)是一所底蕴深厚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公办小学。近年来,该校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倡导并践行 “和而不同,各得其乐”核心价值理念,致力于教育的改善与创新、实践与研究,依托项目管理模式,整合教师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建设。盐小东区人怀揣找回童真校园生活的教育理想,围绕“为学生打造生动发展的校园生活”发展目标,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成果,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逐步成为成都教育界一张闪亮的特色名片……

合唱特色教育的诞生背景:

从生命出发,还孩子生动的校园生活

为了找回孩子失去的童真、童趣,让琅琅的书声、悦耳的歌声、悠扬的琴声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盐小东区人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人的生命成长出发,将“打造生动发展的校园生活”确立为学校的三年发展愿景。该校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生动发展的校园生活,一定是从学生兴趣出发的,是能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体验中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校园生活这样的校园生活也是富有情感的,学生在校园中拥有宣泄情感的渠道,学校能给学生提供情感宣泄的载体,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生动发展的校园生活,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校园生活这样的校园既关注群体的发展,也关照个体的成长学校不再是“知识的孤岛”,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容器,学习是学生体验外部世界、不断丰富经验与情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发挥项目组推进特色建设的优势,提出了“歌声校园”的目标。“歌声校园”是根据学校的实际,以合唱教育为辐射,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探索特色教育路径和方法,逐步形成“以艺育人” 的特色教育整体风貌。

学校以合唱教育为载体,挖掘合唱的育人价值,坚持“以唱立德,以唱促智,以唱健体,以唱冶情”的特色教育基本理念,分层推进,分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合唱教育为突破,兼顾其他艺术门类”的多元并进发展格局。

合唱特色教育的实践措施:

依托项目管理,让歌声在校园自由飞扬

在推进合唱教育的过程中,项目组以充分赋权为特征,以创特色学校为任务驱动,提升教师团队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项目负责人,有权独立进行计划、分配、控制。他们在课程的规划、特色活动的设计、特色教育的渗透等方面进行研究、组织和落实,让特色建设能真正地变为学校上下的自觉行为。学校探索出了一条分工明确的“三级项目管理模式”,即成立专门机构师生发展室对项目的选题、审批以及过程实施进行宏观监控、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下项目行政对各自所下的项目的计划、实施进程进行动态的跟进和指导,从项目实施的措施上对项目提供智力支持;项目牵头人具体落实项目计划的制定、组织项目实施,保障项目的具体运行。

学校的童声同唱项目组既有学校的音乐学科专业教师,也有学校的科研骨干以及班级管理优秀教师。这样的团队组合,打破了以往专业研究的局限,从更加广阔的角度研究学生,提炼合唱特色课程,基本形成了“常规课+社团课+午间课”的合唱教育课程模式。“常规课”是面向全体学生,渗透合唱训练的常态音乐课,除国家课程外还包括学校自主研发的合唱素养课程,如:面向所有班级学生的基本乐理、合唱技能、合唱欣赏等。“社团课”是指将合唱潜力明显的学生组成学校欢唱团,通过每周定期的训练活动,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演唱技巧和对作品的理解,主要以歌唱技巧、作品理解、各种合唱形式的训练为内容。“午间课”是指每天午会时段开展的面向全校学生的班级合唱团短课,主要以合唱不同主题的歌曲为主,意在从氛围上熏陶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成为合唱的爱好者和受益者。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完成了合唱课程纲要的编撰,形成了分年段的《合唱教学读本》和《和雅教师合唱读本》。《小学唱歌教学中合唱启蒙年段音准与声部平衡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荣获锦江区小专题研究一等奖。

在学校“和乐教育”的统领下,项目组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三月“国学经典大家唱”,四月“寻找春天”、五月“红歌欢唱月”、六月“快乐童年”、九月“文明礼仪伴我唱”、十月“把歌声献给祖国”、十一月“心怀感恩 唱想未来”、十二月“异域文化我来唱”等。除此之外,每年的5月或12月,项目组还会定期举办“和雅少年合唱节”,让合唱真正唱进了学生的心田,唱进了学生的生活。前年,学校又成立了“和雅家长合唱团”,让优雅的歌声飘出校园,浸润家庭,让盐东的特色教育能更加鲜亮。

合唱特色教育的内在意义:

以合唱教育为载体,彰显“和乐”教育内涵

合唱是“合”的艺术。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需要参与者个性化的体验来处理和演绎对作品的理解。在表达作品时,需要声音(音色、气息、位置、力度、速度、吐字等)融合,和声准确、谐和,失去“合”作品就会“散神”,合唱的个性化理解与统一化表达,正是学校“和而不同”的办学追求的内核。“和乐”教育,讲求个人的和而不同,团队的和衷共济,是个体差异发展和团队共同成长的有机结合。这与合唱艺术形式中具有的和谐、统一的团队凝聚力和快乐、激昂的个体心理感受不谋而合。合唱这种艺术形式深刻地彰显了学校“和乐”教育的核心内涵。

合唱对于师生的成长具有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它能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在组建班级、校级合唱队时,学校非常关注融洽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合唱艺术的显著特点是它的“群体性”, 是“个性化理解与统一化表达”,个人的声音再美也得服从集体,融于集体。在排练时,引导学生关心集体,以集体为荣,维护集体的统一并形成良好的风气。合唱的横向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上,项目组的老师更注重挖掘合唱教育的育人因子,有机地引进自己的学科教育中,合唱与语文、英语、科学等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教学,做到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更好地体现学科融合的价值与内涵。

在校园里,“班班有歌声、人人爱唱歌”已是常态,孩子们通过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与充实,感受着合唱带给他们的快乐,收获多彩的校园生活。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