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大国教育需要“ 良师”

时间:2018-04-08作者:郭国侠来源:教育家杂志

在我们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人才是最基本的保障。造就人才,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超多、历史上曾经数次强大的国度,是多么需要一大批不仅是“名师”、关键是“ 良师”的人才。

所谓“良师”,毫无疑问,简言之就是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和优良素质的教师。这里就不能不涉及一个“ 师德”的问题。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字警言,也许可以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一种责任。

 

大国教育需要“ 良师”

 

一名“良师”,其道德更应是“智慧的、发展的”,缺乏智慧的师德,是不完美的师德,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因此,追求高尚师德、做智慧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都知道,“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溺爱,而应该是智慧的爱。有了智慧的爱,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为什么有不少老师谈论最多的是学生越来越难管了、爱学生好难这样的话题呢?为什么总有一些学生对学习缺少热情,还有的学生根本不在意老师的教育,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呢?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必须充满智慧。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是不会无休止地抱怨的。抱怨学生不努力,抱怨家长不配合,抱怨学校不支持,抱怨社会不理解,整天的怨天尤人,是不可能成为“良师”的。优秀的教师,应该执着地去学习,去研究,并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先生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有一次霍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却举起手,可是当惊喜的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霍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告诉老师,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霍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都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她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当看到他举左手,霍老师都给他机会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则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霍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这就是霍老智慧的爱。

作为一名教师,还要追求高尚的师德,做发展型教师。在新修订的师德规范中,要求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些要求是为了保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成为智慧的、有创造性的专业化教师。

怎样才能做一名具有优良素质的教师呢?

教育者之所以被人尊称为“师”,首先在于其具有广博的学识,既全面继承了人类祖先积累的科学知识,同时还具有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良师”起码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加强业务学习。这里的学习既包括对人的研究,也包括对事的学习。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那么相对来说,这个老师的工作就会得心应手。二是学会分享。与学生分享知识,并且善于表达。学生在学校里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习文化知识,老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三是学会选择。选择学习的对象,合作的对象,处事的方法。作为年轻老师,就必须虚心谨慎地向老教师学习,同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四是学会合作。老师首先要学会与学生、其父母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合作,这样才会让教育教学工作如鱼得水。五是学会创新。老师要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课堂。

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就是要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所作所为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和示范性,因此,要学会宽容,这里包含了对人对事的宽容。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和荣誉,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像优秀的商人一样,将“ 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且要具备这种心态。

师者为师亦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走下三尺讲台,是否为人师表,则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诚如是,在当今时代,推出一大批“ 大国良师”,对我们的国家具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系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郭炳德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