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教育,如何融入“信息时代”

时间:2018-05-08作者:任友群来源:教育家杂志

如果今天你的话语体系中对信息社会还 是只有“大数据”“互联网+”等词汇,那可 能你已经过时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 子计算”一个个已不是新概念的概念在摩肩接 踵地向我们走来。今天,可能我们无法知晓明 天会出现“哪些”,但我们能确定地知道,明 天一定有一些“哪些”必将出现。“曲棍球杆 曲线”不断高耸的尾部让任何试图用“X+时代” 这样的构词法对当下或未来所进行的概括都显 得捉襟见肘,但“信息技术是这个时代的基座” 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共识。虽然信息技术早已渗 入、改变了人类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但可能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认,教育是社会 诸领域中距离“信息时代”最远的领域之一。 教育,如何适应和融入“信息时代”?!

 

教育要适应和融入“信息时代”,涉及思 想观念、体制机制、教材教法、教师队伍、投 入保障等方方面面,但其基础是要解决一个核 心问题,即如何让每一个教师和学习者在教、 学过程中都能创造性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所 谓“创造性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绝非仅仅 是对数字设备的简单应用,更包含了教师、学 习者利用新技术检索、搜集、甄别、应用信息 的全过程;而“让每一个教师和学习者在教、 学过程中都能创造性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 际上就是首先使教师和学习者融入信息时代,唯其如此,教育才有可能融入信息时代。而要 解决上述问题,关键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 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即以信息科技为方法 和手段,渗入和改造教育的全过程,使得教师 和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能便捷地获取信息。初 看起来,这似乎只是投入问题,但从我国推进 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和历程来看,这实际上包含 着观念、技术、制度、文化等方方面面。第二, 进一步提升教师、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特别是 计算思维。即把信息科技作为内容、作为知识, 通过教学和研修,让每一位教师和学习者掌握 知识,习得技能,形成素养,具备胜任力。前 者旨在使教师和学习者可用、乐用信息技术, 后者是为了让他们能用、善用信息技术;前者 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两者 缺一不可。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 正站在从“1.0阶段”迈向“2.0阶段”的历 史节点。站在“2.0阶段”来审视信息技术, 可能就需要更广阔的视角,一方面要重视信 息技术的工具属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其内 容属性,即要把信息科技进一步作为国家治 理、组织发展、个人成就无法回避的核心素 养和胜任力。站在信息时代我们可能就更能 理解所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 术”的内涵了。(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