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全面深化阶段,中小学在课程建设方面的自主权得到进一步 落实,学校课程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建构完善 的课程评价体系,确保学校课程建设有高质量的产出,确保学校课程的优化,确保教育质量的 提升。同时,学校课程的编制主体也需要通过评价来获取反馈意见,以此提高课程质量。从整 体上审视,可以发现,当前的学校课程评价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 顺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的性质
学校课程评价的价值属性。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系统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系统进行的各种形 式的价值判断。简言之,课程评价就是针对学校课程或者课程的某一环节,就其设计、实施和 结果等方面,运用系统化的方法搜集、分析和解释相关资料,进而对其内在价值和外显效果进 行价值研判并做出决定的过程。将价值研判作为课程评价的本质核心已经成为学界共识,然而 就如何形成价值研判、确定价值研判标准以及如何对价值进行取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还存 在着不同的课程评价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秉持不同的观点,每一种评价取向皆反映了其独特 的价值判断。所以,一方面将价值判断作为课程评价的本质工作,另一方面价值判断在实践中 却难以形成方法论上的共识,这也是学校课程评价的复杂性之所在。
课程评价体系的构成。从社会学视角审视,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包括科学的组织体系、 基本的规范体系和完善的应用体系三个部分。
课程评价的组织体系,即课程评价的管理和实施机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的课程评价 主要是由政府部门直接组织实施的,这种颇具计划管理模式的评价组织方式在当前已经暴露出 不可避免的缺陷。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改革主 体的情况下,由政府组织的行政主导性的评价,在评价的即时性和专业性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实 践的需要。如果不能有一支稳定的且具有专业性的课程建设队伍来开展工作的话,科学的课程 评价就无法真正开展,课程评价必然重新走上主观经验型的旧途。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不同, 此种管理机构需要专门性的课程评价承担实体以及经常性的工作安排。在当前深入推进管办评 分离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建立专业的第三方课程评价中介机构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课程评价的规范体系保证了课程评价管理机构的规范运行。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需要完 善的课程评价法规和制度,保证课程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要防止课程行政管理人员、 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人员,以及相关利益主体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的不正当影响。
课程评价的应用体系是课程评价工作的核心领域,是课程评价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在实践中更加复杂,涉及的因素更多,除了 常规的课程评价之外,还要考虑学校师资、办学特色、学校 传统,以及当地的区域特征,承担着对课程文本进行分析和 评价的职责,承担着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职责, 承担着向学生、教师、价值以及课程编制者等课程相关利益 主体反馈课程的成效,可以说,科学的评价过程和方法涵盖 了大量的技术性工作,包含了繁多的评价内容。
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原则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要摆脱 个人偏见,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科学地进行分析,严格按 照评价程式操作。前文提到,评价是一项关涉价值的活动, 因此,不管制定的评价方案如何完善、如何合理,都不可避 免存在着不可测量、具有价值判断范畴的要素,因此,评价 工作势必要受到评价者主观认识的影响。鉴于此,评价者应 尽量包含不同领域的代表,尽可能排除个人的主观认识,尽 可能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防止评价的片面性。
公正性原则。公正性要求在课程评价体系的运作过程中, 要对课程的评价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要求课程评价者、评 价机构与课程的编制者不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具有相对独 立的组织架构,适当的时候可以邀请专业的学术人员参与, 避免评价过程中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员”,同时 还是“裁判员”的现象。通过建立专门化的教育中介机构使 其专司其职,收集信息会更科学和全面,收集信息的有效性 和真实性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有效性原则。效度是指测评信息的准确性,体现了测验 结果与测验目标之间的相关程度,测量中的效度就是依据分 数所做出的推论的有效程度。评价所做出的研判应是科学、 合理且有效的,能够对学校课程进行客观的诊断和鉴别,并 能对课程的完善和修正提供合理化的建议。这就需要参与评 价的人员具有课程编制、开发和实施的相关经验。基于当前 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评价人员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对于课 程评价人员有必要建立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以确保评价的 有效性。
学校课程评价的向度
课程评价的向度是指从哪些维度或者从哪些角度来对课 程进行评价,每一个向度都是反映课程质量的重要内容;同 时,课程评价的向度也是对于课程的认识和功能定位。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应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课程作 为师生教与学的过程的发生,应关注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 课程作为学校的重要产品,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基于此, 学校课程评价应指向以下三个基本向度。
静态的课程内容向度。课程内容指向的是静态的课程 文本,课程评价首先要对课程的文本进行分析,研判课程 的设计与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 要内容,应包含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所积累的海量的知识 中的精华部分,让课程成为学生知识的承载体,成为智力 培育的发生器,成为思想文化的孕育场,成为道德行为的 准则绳。所以,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 水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体现先进的思想文化。 静态的课程内容向度,反映了课程编制者的教育教学理念、 编制水平、对课程的设计和课程效果的预期,是课程评价 的一个重要内容。
动态的课程实施向度。课程不只是以静态的文本呈现的, 更以动态的过程发挥着作用。动态的课程实施包括教师对于 课程的使用,也包括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还包括师生双方 以课程为媒介构建起来的主体关系。评价教师对于课程的使 用,最主要是看究竟有多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课程的实施 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进而坚持教师对课程以及课程所彰显的 教育理念的实现程度。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最主要是 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学业成绩的提升效果, 即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度。
特色的课程呈现向度。建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当 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课程的特色 化建设来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已经成为当前学校特色化发 展的主要路径。实践中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更加复杂,设计 的因素也更多,除了常规的课程评价之外,还要考虑学校师 资、办学特色、学校传统,以及当地的区域特征。因此,加 强学校层面课程评价的个性化考察对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意 义。在特色化课程建构的背景下,优秀的课程必须要能体现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照,要能够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主题与 优势教育资源,系统建构反映学校独特品质的课程体系。概 言之,特色课程必定是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学校办 学特色、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包含特有、特点和 特需三个向度。所以,这一向度的评价,考虑的是课程多样 化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主开发校本课 程的适切度。(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