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首都学校体育改革在新时代中砥砺前行

时间:2019-06-05作者:吴爽来源:

——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侧记

 

本刊讯 近日,“第十八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育改革)现场展示活动及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会主办、北京市十六区及燕山承办、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70所试点学校协办、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指导。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教师等1000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总结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夏日的北京,烈日当空。素质操、书法操、轮滑滑板、拉丁舞……操场上,孩子们挥汗如雨,精彩的展示、激烈的比赛赢得现场掌声阵阵。北京市教委王定东委员表示,北京市在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过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和一项具体举措。“一校一品”在其他省市也已不同的形式在实践,北京市从2016年年开始试行。主要是通过在中小学普及全员运动会比赛项目和体育趣味课,提高中小学生体育课内身体锻炼趣味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市16区70所学校进行试点,反响很好,今年还将继续新增试点校100所。目前正在组织扩大试点,从各区反馈情况看,学校参与的积极性远远超过预期。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芦咏莉说:“在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中,我们看到孩子的身体素质就每年的体质监测的数据,在明显地好转。”

 

首都学校体育改革在新时代中砥砺前行

竹竿舞

 

首都学校体育改革在新时代中砥砺前行

书法操

 

首都学校体育改革在新时代中砥砺前行

拉丁舞

 

首都学校体育改革在新时代中砥砺前行

素质操

 

首都学校体育改革在新时代中砥砺前行

轮滑滑板大接力

 

首都学校体育改革在新时代中砥砺前行

啦啦队

 

“一校一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

 

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27号文件,提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同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提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等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任务。为全面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16年9月6日下发了《关于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创立北京市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体质创造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向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体育研究团队发出邀请,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毛振明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一校一品”项目专家团队随即组建。经过项目组选拔及各区教委推荐,最终决定在全市16个区38所学校进行教改试点工作。

2016年9月14日,北京市教委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召开“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工作启动会。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张志华、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主任马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罗良、项目首席专家毛振明以及来自16个区的教委主管领导、教研员、38所试点学校校长及体育教师代表和项目组专家15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

2016年11月14日至12月25日,专家团队进行调研规划,从调研时间、参加人员、调研内容以及项目方案进行详细研究和部署。历时12天,行程1370公里,参与人员130余人次,走访全市16个区38所试点学校,深入实地了解各校的场地、器材、师资、特色、需求等,详细讲解“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工作任务内容。调研后分别为38所试点学校制定了整体方案和七个子方案,形成了38套《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工作方案集》,为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工作依据。

专家团队根据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了全员运动会、新兴运动项目进校园、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阳光快乐体育大课间、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和快乐体育园地建设与锻炼课程等六个“面上工程”的改革工作,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改变试点学校的体育面貌。同时,在部分试点学校推进学生体质提升“三精准”“体育走班制”课程教学改革、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等四项“深化工程”,以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面上工程”

 

全员运动会,旨在打破只有少数人参与的传统运动会模式,促进运动会竞赛与日常体育锻炼有机融合,以全新的思路、内容和方法践行“有教无类”“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全体性”原则,各试点学校在项目组的指导下成功举办形式和内容多样的“全员运动会”,全员运动会的新模式在北京遍地开花。

“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克服“三无七不”体育课和“放羊式”教学,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和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是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有效举措,试点学校积极将课课练的新内容引入课堂,体育课充满欢乐与汗水。

项目组致力于对课间操和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全方位改造,解决现有课间操和大课间内容陈旧、锻炼性不强、学生不喜欢等问题,编出了具有锻炼实效性和学生喜欢的大课间素质操,向试点学校介绍近百套特色课间操,使试点学校的体育大课间焕然一新。

将具有现代性和教育性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进校园、进课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的乐趣,同时也可以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项目组在试点学校推动了软式垒球、腰旗橄榄球、花式跳绳、花式毽和毽球、少儿趣味田径、校园定向运动、跆拳道、和球、校园冰壶等多种运动项目,为试点学校的体育课内容增添了新活力和新风景。

“每年学习8学时,学生一生无危险”。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改革工程中,项目组开发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96个课例,在试点学校进行了饶有特色的、与体育紧密结合的安全教育实践。

针对中小学校体育器材被拆光的不良现象,项目组推动快乐体育园地建设与锻炼课程工程,将研制的200余项快乐体育园地设施和快乐健身新器具推荐给试点学校,并配以锻炼方法,以此丰富学生锻炼内容、拓展体育锻炼空间、美化校园体育环境。

2018年,是“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走向“深水区”的改革之年,在完成六项“面上工程”的基础上,逐渐推进四项“深化工程”。

 

“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工程”

 

北京为提前实现学生体质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学生体质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任务,项目组在海淀区、西城区和东城区部分试点学校率先开始了对学生体质的“精准测量、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工作,为北京市学生体质的提升打通“最后一里路”。学生体质监测、精准评价、学校与家庭精准干预的服务平台已建成,利用“互联网+”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资源统合并取得初步可喜的成果。

为彻底改变“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学会”的体育课程传统弊病,保证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任务,项目组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北京农学院附属小学、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校、劲松第一中学、崔村中心小学、北京教科院丰台第二小学、丰台第一小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东四九条小学等11所试点学校开始了“体育走班制”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工作,开启北京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领域。

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和响应习主席“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号召,项目组在研发《体育弟子规》基础上与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等试点学校共同编写《体育文明行为“课课养”》教材,开始了体育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并富有成效。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在其“金未来杯”微电影节现场揭幕了《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纪实》一书,反映体育立德树人的微电影《绽放》在多渠道广为播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是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体育走班制”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由30余名专家组成的16个项目的“导师组”,点对点地指导实验学校教师的教改工作。进行专业培训10余次,极大地拓展了实验学校体育教师的技能和教学能力。“新校园足球”工程、“三亿人上冰雪”工程和民族传统体育促进民族团结工程等同步推进,使各实验学校工作更加富有特色和个性。

据了解,2019年,是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的中期考核阶段,是16个区及燕山地区70多所试点学校的成果总结和展示之年,是试点学校正式大幅度扩容之年,更是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攻坚时期,项目组将与未来的138所试点学校继续手拉手、肩并肩,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伟大号召,沿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学校体育目标任务,严格按照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工作的各项要求,稳抓落实,不忘初心,为北京的教育现代和学校体育现代化做出贡献,紧紧围绕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开展系列工作,发挥首善之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