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黄会林:人不只为自己而存在

时间:2019-07-30作者:樊效桢来源:教育家杂志

黄会林:人不只为自己而存在

 

她是我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她创办了活跃于北京师范大学二十余载的北国剧社,她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创始人,她就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黄会林。

黄会林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生于书香门第的她,自幼便从家中丰富的藏书中汲取知识。文学与艺术类的作品是她的挚爱。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6 岁的黄会林怀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报名参军,并在清川江战役中被评为“人民功臣”。这段特殊的经历塑造了她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黄会林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继续她的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她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她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并在几十年的育人生涯中,始终践行着这一教育观。

1985年,中国高校纷纷开展教育改革,黄会林尝试在中文系开设“现代戏剧研究”课,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但是,戏剧课,只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她给学生们布置了创作剧本的作业,并组织他们排练话剧。为了推敲、打磨剧本,黄会林和老伴绍武带领学生们反复讨论,经常至天黑还没有结束,便邀学生们去自己家里继续探讨。这种辛劳的付出终究收获了喜人的成果。学生们的演出受到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专家的认可,受邀参加了1986年在中国举办的“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于是,北国剧社正式成立了。时至今日,北国剧社仍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的一块金字招牌。

黄会林的才干,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因此,在重建学校的艺术类学科时,校长要求她创建新的影视学科。1992年,黄会林成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在她和师生们的努力之下,北京师范大学的影视学科很快步入正轨,三年后获批全国高校首个影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为了让学术与实践紧密结合,她和同事们还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至今已连续举办26届,受到了业界普遍认可。

黄会林为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但她觉得这依旧不够。2009年,本该安享晚年的她深感培养中国当代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紧迫性,与绍武反复讨论后,提出了“第三极文化”理论,并于2010年创办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开展“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等项目,大力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对该项活动给予重要肯定。

“我一生都不会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勇战士,他们无怨无悔把最宝贵的生命奉献给自己的祖国,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只为自己存在呢?”在她的口述史中,黄会林这样说道。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7月刊 总第181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