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劳动教育不可被削弱

时间:2019-08-29作者:徐秉国来源:教育家杂志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和要求。

 

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需要回答“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果说前者强调的是手段,那么后者就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属性和目的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其质的规定性,而这体现在教育方针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在不断地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提倡的“五爱公德”中就有“爱劳动”的要求,随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此为“德智体”三育说。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育部门的文件中曾出现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表述,但当时劳动教育被视为包含在广义的德智体美之内而被取消了独立的地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其中指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为“德智体美”四育说。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首次完整地提出这一教育方针,是为“德智体美劳”五育说。

劳动教育具有修德、益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在培育时代新人方面具有德智体美四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时代新人强调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特别需要具备新时代所需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是时代新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德智体美劳”五育说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的最新表达和规定。

 

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劳动教育?简而言之,劳动教育就是以劳动为中介而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形而下”的显性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更要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隐性的“形而上”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尊重劳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劳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观念,任何能增进社会福利的劳动都应得到尊重,这是劳动教育的基础。

热爱劳动。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只有树立这种观念,学生才有热爱劳动并愿意从事劳动的动力。这是劳动教育的重点。

辛勤劳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从事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反对“ 不劳而获”。这是劳动教育的关键。

幸福劳动。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为人类工作”是个人获得并真正享受自身幸福的途径。这是劳动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

这种劳动价值观教育也是在教育领域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原则的体现,它旨在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其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使其拥有丰盈而充实的人生。这是劳动教育的本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在新时代的新解读,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提高到了新高度。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代,新教育,新方针。在科技日益发达、人工智能日益发展、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劳动教育似乎可以削弱甚至取消,但实际上劳动教育依然非常重要。

从理论基础上看,劳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特别重视劳动的价值,劳动使人猿揖别,人成为人,而且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结成了社会关系,组成社会,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劳动是财富之父”。同时,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为“ 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是造就人、培养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劳动教育应当且必须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匡正时弊上看,劳动教育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对于劳动,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当的认识。例如劳动尊卑论,集中表现在看轻或歧视体力劳动,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把劳动分为三六九等,讲究高低贵贱。又如劳动教育功利论,在竞争性选拔考试为唯一形式、分数为唯一标准的情形下,教育落入了应试教育的窠臼,重智而轻德、弃美、厌劳,“单向”而非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常态,劳动教育被虚置。再如劳动教育异化,把劳动理解为对犯错学生的一种惩罚和教育形式,施加肉体上的折磨。诸如此类必须匡正,劳动教育就是要同这些落后甚至错误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从民族复兴上看,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根据党的十九大的规划,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新时代是干出来的,中国梦是劳动铸就的。劳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美好梦想”的道理,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在劳动中奉献、创造,铸牢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在新的时代,劳动教育必然会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保持时代性,呈现出自己的鲜明特性。

劳动教育理念的科学化。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劳动教育必须成为与德智体美并行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德智体美劳”的高标准、全素质,“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因而,劳动教育需要得到重视而不能“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它事关个人发展、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劳动教育需要价值化而不能工具化,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规划劳动教育,而不能使之满足于简单的劳动技能、劳动知识的教育。

劳动教育特质的时代化。劳动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质。在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劳动主要是以经验或技术的方式进行。在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劳动是以技术加科学的方式进行,强调制造。而在信息时代,科技制胜,生产劳动演变成以科学技术的方式进行,人才成为第一资源,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劳动更在于“智造”而非“制造”。因而,劳动教育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尚进尚新,以“有本领”的面貌实现自己的时代担当。

劳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劳动教育的实施要科学规划、做好设计。在纵向上,要理顺大学、中学、小学的劳动教育关系,根据不同教育目标设计不同的教育形式;在横向上,要形成国家与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学校做好劳动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育的良好局面,统筹安排好学校、社会和家庭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关系。在具体形式上,要适应时代特点,在传统体力劳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创造性的非体力劳动形式,如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以及其他非物质劳动形式,如数字劳动、体育劳动等。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洁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5月刊 总第173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