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高师里的“高师”,榜样育人的“榜样”

时间:2019-09-26作者:李香玉来源:教育家杂志

高师里的“高师”,榜样育人的“榜样”

 

您上课那么负责,那么用心,那么认真。费尽心思为我们写打油诗;腿不好,却仍然站着讲课,您是那么用心地想把最好的教给我们。记得一次,看到您骑着自行车从实验楼前经过,望着您远去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老师,还有一年我们就毕业了,不知道以后见面的机会还多不多。总之,难忘您为我们讲的每一节课,感谢师恩似海!有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写道:‘才知道那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我想,如果以后我也能走上教师这条路,也要像您一样……我会时刻谨记您的教诲,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这是学生卜灿写给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蕾教授的一封邮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份感激,源于赵蕾对学生的无私关爱与良苦用心。学生们对赵蕾在教学中的投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像这样感谢师恩的留言多达4万余字。

她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妈妈”,她被学生奉为心中的女神,她编写的双语教材被学生誉为“最珍贵的礼物”,她为学生编写了60多首知识口诀,她的课堂充满诗意和笑语,被学生称为“最精彩的课堂”。她的实验教学、双语教材、趣味课堂和公益团队为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一股春风,她的真诚和博爱让学生如沐春雨,她的奉献情怀为社会带去了温暖和力量。她不愧为高师里的“高师”,榜样育人的“榜样”。

 

双语教学、双语教材,尽显高师风采

 

2003年,赵蕾博士毕业,带着一份对教育事业深沉的爱,来到山东师范大学,承担起了生命科学学院“酶工程”和“发酵工艺学”的主讲任务。几年后,她创立了与理论教学密切对应的两门综合性大实验。

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她发现,学生在本科阶段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专业英语,这直接导致日后深造时对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不适应。为此,2009年,赵蕾放弃中文专业术语标注英文的传统课件,制作了全英文课件,开始将双语教学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当时,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双语教学并没有直接联系,开展双语教学也仅仅是拿普通课时费,让她义无反顾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信念。

高校理工科双语课难教,是不争的事实。在随后几年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她发现仅有英文课件远远不够,还应辅以适当的双语教材作为拓展阅读。但国内教材大多是全中文或全英文的,并没有适合专业双语课堂的教材。“学生翻开全英文教材,通篇都是不认识的单词,根本看不下去,而且英文原版教材的价格也不易被学生接受。中文教材,学生往往看一眼就束之高阁了,课程结束后课本常常还是新的。”这种现象让她动了编写双语教材的念头。

2014年底,她决心着手解决长期困扰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除了日常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双语教材的编写上,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夜以继日,全心投入。

历尽艰辛终不悔,蜡炬成灰献丹心。赵蕾编著的两本双语教材分别于2016年6月和2018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现已被国内多所高校用作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众多学生从中得到的收获与提高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每当赵蕾看到学生课本上那密密麻麻的标注,听到那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激时,一种 “累并快乐着”的职业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另辟蹊径、趣味课堂,成就诗和远方

 

双语教学使高校专业课堂做到了中西合璧,那么,该如何让相对沉闷的高校理工课更加生动有趣,让理工科学生感受到人文的熏陶,做到文理相融呢?

近几年,赵蕾一直努力尝试和探索将涵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世界优秀文化的人文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创造出民族性、世界性与时代性交相辉映又和谐统一的,既有中国特色又面向世界的,渗透着人文素养的理工科专业教学新方法。

2014年春天,赵蕾因膝关节严重水肿去诊所针灸。在那段时间里,她开始结合课程知识点编写知识口诀,迄今共编写60余首,结合课件串讲的英文成语谚语多达100余句,并将诗词、对联、音乐、谜语、专业英语的构词法乃至美德教育渗透其中,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正做到了“开动脑筋细琢磨,多种方式齐混合,枯燥知识轻松得,课堂学习有快乐”。

在讲解酶的起源、酶的概念变迁、酶的发展历史时,赵蕾借《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句式,用一段顺口溜作为总结:“细胞不论死活,有酶则灵;有酶不是最终,本质要明;脲酶决定本质,蛋白敲定;核酶不是蛋白,核酸呼应。”专业双语课不枯燥,还如此妙趣横生,“酶工程”课让同学们如沐春风,整堂课掌声、笑声不断。那首俏皮可爱的顺口溜“微生物,小小哒,好事坏事都干哒。食品工业要靠它,营养可口美美哒。医药工业也靠它,治病救人棒棒哒。食品腐败就怨它,这些小鬼坏坏哒。换个对象就好啦,分解废物靠它啦”,更是让原本乏味无趣的学科知识一下子活灵活现起来。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赵蕾在所授课程中开展了由学生创作表演、融专业知识于文艺形式的“课前5分钟”以及“元旦联欢会”等活动,每个节目之后她都用包含表演学生姓名的诗词或对联作为礼物回馈他们,迄今共计60余副。两年前,2014级生物技术二班的学生们将一学期的课堂教学情况以及“课前5分钟”活动写成了“这样的大学课堂,你愿意让孩子来上吗”,推送到今日头条,点击率爆棚,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受赵蕾上课赋诗写词的影响,学生们也喜欢上了诗词。2012级生物技术一班赵鑫在上完“酶工程”课之后,专门写了一首词《蝶恋花·寄师》赠予赵蕾:“初识酶课意阑珊,翻阅几章,天旋地转。幸得佳师巧指点,记忆诗歌原不难。唯愿吾师身康健,桃李不言,九州看遍。临别寄词与师谈,感师恩情千百转。”

 

公益科普、服务社会,组建志愿团队

 

有一种情怀,叫付出;有一种坚持,叫奉献。为了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学生并服务于社会,2018年春节后,赵蕾针对当前师范院校学生缺少课堂实习及社会实践,而中小学生又渴望科普活动的状况,组织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成立了“手拉手烛光筑梦科普团”,深入乡村及周边小学开展科普助读活动和科普讲座。

“一次科普助读活动或许不能从源头上改变什么,但它就像是黑夜里的星光,撕裂了黑色幕布,透出丝丝缕缕的光芒,汇聚在一起便能产生非同凡响的作用。在我看来,科普助读活动对于孩子们的意义恰如星辰对于黑夜的作用,它告诉孩子们,还有另一个更大的世界等着他们去探索和发现。”赵蕾将每一次公益科普活动都当成一种使命。因此,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她拿出了相当多的精力设计科普选题和内容,夜以继日地一遍遍修改志愿者的科普课件,一次次指导科普团员的演讲,还广泛联系服务单位。为了能现场指导志愿者演讲,今年3月,在膝关节严重疼痛的情况下,赵蕾依然艰难地跟随志愿者去小学做科普。4月份住院手术期间,也依然心系科普,用手机指导学生,保证了科普活动的正常进行。

迄今为止,科普团志愿者已达50余人,累计打造不同主题的包括生物、生活、节日、节气的科普讲座近40个,在城乡17所中小学、社区和文化场所开展科普助读活动100余次,获益学生4000余人,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预约科普讲座供不应求。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中践行了志愿精神,传递了奉献情怀,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广大中小学生也从中受益良多,在互助中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共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赵蕾和科普团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6月,“手拉手烛光筑梦科普团”荣获“山东师范大学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和“第五届互联网+山东师范大学校赛”一等奖。

 

几经磨难、初心不改,师生互敬互爱

 

高师里的“高师”,榜样育人的“榜样”

 

温婉典雅谱春秋,春风化雨育英华。十多年来,除了在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赵蕾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也成绩斐然,主持了6项省部级科研和教改课题,在极为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带领20多名研究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指导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论文7次获评优秀论文,并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

不幸的是,近十年来赵蕾一直受病痛困扰,从车祸、膝关节水肿、晕倒摔伤到膝关节手术,各种病痛接踵而来。尽管如此,她“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奉献爱心、奉献社会”的初心却丝毫没有改变,她说自己要与时间赛跑,在退休前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赵蕾老师在教学中的投入和付出,对学生的关爱和帮助,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引导,学生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八年来,除了学生们发来的那些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4万多字的邮件和留言之外,还有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卡片、毕业离别时送来的画作、教师节的小礼物、生日时的鲜花、平安夜的苹果、病中收到的来自全班学生问候的卡片和满天星……所有这些,给赵蕾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赵蕾也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把爱传递给学生:“五四”青年节时,为学生们激情演奏钢琴曲;毕业晚会上不负学生们的热烈邀请,即兴演唱京剧和吕剧;元旦联欢会上,为学生们演唱英文歌曲……展现了新时代高等院校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真挚的师生友谊。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当回忆起与众多学生那亦师亦友、情深似海的故事时,赵蕾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18年,获评首届“中国好老师”之后,赵蕾撰写的《我与“五朵金花”的故事》,又荣获全国第二届“好老师之我和学生的故事”征文活动特等奖。“灿烂的牡丹花、美丽的紫罗兰、娇艳的海棠花、盛开的月季花、玲珑的迎春花,她们那美丽灿烂的笑脸和多姿多彩的倩影将永远烙在我的心中。那些时常浮现在眼前的‘金花’又何止五朵……”

赵蕾说:“有爱心才会用心,用心才能独具匠心,独具匠心才能使同学们刻骨铭心 。”短短三句话,浓缩了她的教学经历,表达了她的教学感悟。用心做教育,用爱写人生。赵蕾用她那颗赤子之心和奉献情怀践行了新时代教师崇高的师德师风,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谱写了新时代教师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的动人篇章。这份爱,源于心,源于情,源于赵蕾对教育的一份初心、一生坚守。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9月刊 总第190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