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国际教育创新动态分析报告》发布——19家国内外机构带来哪些教育创新经验

时间:2019-11-22作者:王湘蓉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本刊讯 为了系统展现教育创新的全球经验,2019年11月21日,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期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了《国际教育创新动态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兼顾类型、地域、机构性质和代表性等要素,选取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19家组织机构及其代表性项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重点回答“不同组织、机构的教育创新探索呈现出哪些特点与趋势”“如何更好地推动并引领未来的教育创新”两个问题。

“《报告》希望使读者对国际教育创新的动态有一定概览性了解,从而拓宽其教育创新的视野,反思自身及所在学校、机构的教育创新行为,并身体力行推动所在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说。

 

一丹奖基金会成为中国代表

 

面对数量繁多、特色各异的国际教育创新组织,《报告》选取了哪些机构作为研究对象?

据介绍,从类型上看,重点聚焦三类组织或机构。第一类是国际组织或跨区域合作项目,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第二类是高等院校的科研院所或相关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全球教育创新计划”(Glob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itiative,GEII)。第三类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内比较知名的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机构,如芬兰的HundrED组织、中国的“一丹奖”基金会等。从地域上看,既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机构、项目,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南非和中国。从机构性质上看,既有官方的国际组织或机构,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也有社会组织或民间团体机构,如全球最大的社会创新者联盟Ashoka。

 

国际教育创新的共同趋势

 

《报告》指出,当前国际范围内教育创新的特点与趋势可扼要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指向核心素养,探索培育适应21世纪需求的合格人才。一些机构或组织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需走上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之路,让基于标准的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和真实性评价成为教育的常态。如美国的美洲研究院(AIR)提倡通过STEM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创造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教育技术研究每年都提出十项指向21世纪教育的创新方法,以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策略与评价等方面做出明智决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种21世纪素养。

虽然不同机构对21世纪素养的具体界定存在差异,但基本都认同要将审辩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等要素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近期,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21)共同研发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更是在此基础上引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 competence),并将其置于核心素养的统领位置。认为该素养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为其他素养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引。

聚焦课堂教与学,探索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与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不同组织、机构在推动教育创新方面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聚焦课堂的教与学,通过开发创新性课程,提供有效教学资源和学习产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以谷歌教育为例,其最核心的解决方案及研究成果都是围绕教师和课堂展开。通过提供硬件及软件产品,如Google Classroom,以及举办研讨、发布报告等方式,帮助教师管理课堂、布置作业,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再如卡耐基梅隆大学的Eberly Center,通过对课程的设计与教授、教育技术、教学评估、教学问题的解决等四方面进行创新,帮助教师制定目标、评估教学,并利用技术支持和促进学习。

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得到重视。一些组织或机构推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PBL)、任务驱动型学习、游戏化学习、自组织学习、翻转课堂等具有探究式、体验式、情景化、混合式学习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近年来也逐渐兴起,并获得部分师生的认可。

关注社会情感技能,培养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研究表明,社会情感能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儿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参与度,改善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提高学业成绩,还将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如近期Ashoka组织了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开发的同理心启蒙项目。上世纪90年初发端于美国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自2002年起,在全球多个国家得以推广,至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

推动智慧教育,以先进技术引领教育变革。推动智慧教育,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发新型学习工具、教学工具、管理工具,改进学校教学与管理,已成为众多机构开展教育创新的必选项。如世界银行(WBG)通过发现、记录并分析发展中国家基于证据的、能产生积极效果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引导并支持教育系统运用先进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再如,由芬兰的HundrED组织所推动的HundrED Spotlights的入选项目中,多数都运用了先进技术,营造了智慧学习环境,如通过Finch机器人,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创造力以及对STEM的学习兴趣等。在美国,教育服务公司EdSurge则通过分享新兴技术如何服务于教育的信息,帮助教育工作者使用技术来支持K-12和更高学段学生的学习,“让学习随时随地可发生”。

促进全纳与公平,增加弱势群体及贫困地区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近年来,多个国际性组织或机构的教育项目都聚焦于改善并增加弱势群体及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机会,以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全纳而公平的教育。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先后推动相关项目,改善巴西贫穷地区儿童的读写问题、解决苏丹地区的教育平等问题、推进埃塞俄比亚学前教育补偿问题、提升加纳幼儿园教育质量等等。再如发展成果促进组织(R4D)开发的早期学习工具包以及女孩教育挑战项目,都指向了教育公平。在南非,由NECT等机构联合开展的“创新前沿”项目,着力改善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而由Bertha基金会支持的项目则重点关注幼儿发展、识字和算术、教师发展、课程发展、以及缩小教育和就业之间差距等内容。

 

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推力

 

教育创新不能在真空中产生,它需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需要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创新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因此,《报告》对于如何进一步引领并推动未来的教育创新提出了如下建议:

要赋能教师,积极依托教育工作者推动创新。无论是哪一层面的创新,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媒介职能及推动作用。学校要积极创设鼓励教师创新的环境,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多渠道加强教师职前与职后的技能培训与专业发展,切实将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乐于创新,勤于实践。

要汇聚合力,全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创新。教育只有走向开放,更好地汇聚各方智慧,更有效地利用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而科技界、企业界以及公益界等将为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以及成果转化支持。

要坚持公益,广泛发扬公益精神滋养创新。要在公益精神指引下,引导科技界、企业界等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旨归,而非在提供教育创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企业等从实物型教育捐赠向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持转变。

要注重实证,充分结合科学证据检验创新。创新想法的产生、创新工具与模式的发现,都需经过以实用为目的的应用检验。这一过程需要不断收集证据,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推广。判断一项创新成果是否可行、有效,需从初始实验阶段到推广阶段多方面收集证据。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