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李振华:扎根山区的教育奉献者

时间:2019-12-20作者:孙雨萱来源:教育家杂志

李振华:扎根山区的教育奉献者

 

他很清贫,常常以玉米糊、地瓜干为食,不抽烟,不喝酒,连茶都不舍得喝,一件衣服有时能穿上十几年。他又很“富足”,60多年来,将大批学子送出大山,帮众多“问题少年”找到人生方向,资助了2000多名寒门学子,退休后依然坚守在教育岗位。他就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李振华。

60多年前,年仅17岁的李振华被沂蒙革命老区贫困艰难的境况打动,义无反顾地走入大山,投身沂蒙最偏远山区沂源县的教育事业。

闭塞的韩旺村里,李振华守着3间破庙改成的教室,为38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课授业。没有铃声,他看着日头算时间;缺纸笔少工具,他自制了28种教具;方言不通,他让家人寄来收音机,自学普通话和沂源话;学生家长觉得读书无用,他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们要用知识改变命运;学生上不起学,他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用来资助贫困生,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升学率仅为10%,而他教的学生却全部升入中学。

在沂源县城关二中任校长时,他面对的是108个“学习落后、品德欠缺”的“问题少年”,他们的入学平均成绩只有27.6分。但李振华并不想放弃他们,他反复向老师们强调:“或许这些孩子学习不好、品德欠缺,但他们也有自尊,想上进。”他鼓励老师每学期和学生交流谈心至少5次,关心感化他们;设置大大小小的奖项,鼓励学生奋发上进,全面发展。经过李振华和其他老师们倾尽心血的教育,这批学生的升学率达到96%,其中95人考入重点高中。1986年,学校被评为全县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正式更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李振华最深的感悟是:“改变要从关心开始,一步步来,让他们学会做人。”

退休20多年来,李振华一直闲不住,不仅将大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全部捐献出去,成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还设立了“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先后帮助了全国近300名“问题青少年”;担任沂源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奔波忙碌;与其他老同志一起组成“五老”志愿者,弘扬传统文化……

为了改变沂蒙老区的教育状况,李振华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多次谢绝了省、市、县选调提干的好意。

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沂源山区,却依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虽然退休了,但是教育工作不能停,我要回报养育过我的这片土地,和这里淳朴的乡亲。”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12月刊 总第201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