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研讨会暨教师职业通用能力测评成果报告会在京举办

时间:2021-07-10作者:王楠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7月10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协办的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研讨会暨教师职业通用能力测评成果报告会在北京举办。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王争艳、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主任王海燕、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建跃、北京市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咏梅、北京教育学院培训管理办公室主任方怀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骆方、北京市第九中学校长林乐光、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党委书记沈景娟、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李宁,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特级教师成学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英语教研组长陈林林、首都师范大学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团队骨干成员等教师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教师质量检测与提升”等内容进行交流研讨。

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研讨会暨教师职业通用能力测评成果报告会在京举办

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研讨会现场

王争艳向与会嘉宾及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孟繁华在致辞中表示,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是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重大课题。要用高质量学科建设支撑高质量教师教育,最终支撑起培养教师的重任。在首师大“双一流”建设中,首都师范大学要有学术的影响力、基础教育的引领力、社会国家贡献力。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融汇宝贵意见,推动首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科学、准确且及时地“把脉”首都教师质量状况,促进教师质量的提升。

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研讨会暨教师职业通用能力测评成果报告会在京举办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

主题发言环节,王争艳以“全面深化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的多学科新体系探索”为题,对加强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的工作背景、教师职业通用能力测评试点及关键发现及未来工作规划等内容作了详细报告。遵循“以高水平学科群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理念,首都师范大学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研究团队与各部门及一线中小学深入合作,研发师范生及教师职业通用能力评价工具,并对教师职业通用能力标准以及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等重要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逐步形成教师职业通用能力评价与提升体系、教师职业专业能力评价与提升体系与全面的教师队伍质量区域监测体系。

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研讨会暨教师职业通用能力测评成果报告会在京举办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王争艳

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及专家各抒己见,就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的相关话题展开交流。

张咏梅指出,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工作源于教育本身质量提升的需要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同时要考虑对于师范生培育导向性问题,明确具体目标和研究框架。沈景娟、李宁和林乐光就学校如何建设教师队伍分享了各自学校的经验,并对教师质量提升的迫切性与工作重难点进行补充,提出要重视教师教研教学能力和师德培养,做“四有”好老师,不断提升首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成学江强调,教师要真爱教育、真懂教育、真做教育。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监测上,要关注教师基本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教书风格。陈林林表示,好的老师就是用心、用情、用智慧,从乐教发展到能教,最后达到善教。

骆方对比了国内外教师质量监测项目,提出要深入挖掘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框架,并将监测聚焦于培养目标。在方怀胜看来,在越来越关注“谁来培养人”的政策背景下,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关注教师的为人、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以此引领教师成长。她建议,从综合素养视角来开展教师发展研究。

会议上,与会代表在教师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上形成了共识。工作团队代表王海燕作总结发言。她表示,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从源头上提升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研讨会暨教师职业通用能力测评成果报告会在京举办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主任王海燕

本次会议为致力于提升首都基础教育教师质量的学者搭建了交流学术观点、研究成果和工作进展的平台。通过对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工作的经验分享及关键问题研讨,为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王楠)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