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阳光教育,携手集团化办学乘风破浪

时间:2015-12-11作者:吴爽来源:《教育家》杂志12月号

编者按:“她的管理之道就犹如她做人一样,豁达中充满睿智,果断中尽显细腻。全校师生在这个阳光的舞台上个性得以充分释放,特长得到尽情展示,能力得到深度挖掘。感受阳光的温暖,体会成功的幸福,全新的‘阳光教育’已把师范附小带进一个全新的阳光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刘淑兰教授,她提起石瑾娜的“阳光教育”理念时作出了如上评价。“用阳光心态,塑阳光少年,建阳光校园”——这正是石瑾娜提出的的阳光教育理念,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她开启了“阳光教育”特色发展与“集团化”创新发展双轨并行的学校管理新模式,引领着哈尔滨师范附小在乘风破浪中创建阳光品牌校,竭力打造出一所区域名校。

阳光教育,携手集团化办学乘风破浪

1984年,石瑾娜带着年轻人的青涩和自信踏上了三尺讲台,在附小的这片教育沃土上一待就是31年,凭借出色的教学能力,石瑾娜31岁就被破格晋升为特级教师,她也逐渐由一名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式的名校长。

2005年,石瑾娜从老校长手中接过学校管理的接力棒。作为青年校长,重任在肩,记者疑惑地问:“面对诸多教育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走什么样的路,如何走,您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石瑾娜说,这些问题也曾让她陷入了深度的思考。她给领导班子成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孩子们在附小度过的五年小学时光,他们最有价值的收获应该是什么?这种收获对孩子的影响会持续多久?是毕业即逝,还是三年五年,还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核心,在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到底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适合的教育?”实践探索与思考给了她答案——走“阳光教育”的特色发展道路。

阳光教育的“三部曲”

“阳光教育”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隐喻为“阳光教育”的管理、课程、教师、课堂、学生、研培、读书七个维度,在研究中达成阳光教育的核心目标。历经十年的努力,哈尔滨师范附小收获了“阳光教育”的特色之美。

一是积极开发具有阳光特质和时代特征的校本课程。从构建“特色引领,多元发展,成就未来”的学校课程文化入手,努力培养“兴趣+能力”的多元型学生,塑造“特长+发展”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发挥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六种途径自主开发了20多门校本课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学校课程文化景观。

二是出台“快乐加减六个一点”减负新措施。“作业少一点,健身娱乐多一点;课堂实一点,思考创新多一点;课程精一点,社会实践多一点”。减负新做法在实践中不仅让学生、教师耳目一新,更得到了家长们的交口称赞。2011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孩子肩上的书包轻了”为题,报道了哈尔滨市师范附小的减负成效。

三是致力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的研究。石瑾娜说,“阳光教育不仅需要阳光的心态,阳光的理念,更需要人文、多元的阳光评价。”2005年附小率先以课题为牵动,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依据评价主体不同,运用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小组评等五种评价方法。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通过能力测试和五个维度104项评价内容进行A、B、C、D多角度的量化评价。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课题研究和学生实践应用,评价手册进行了五次改版,最终探索出了具有附小特色的“维度评价和成长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手册”。评价课题成果曾在全国语言文字现场会、哈尔滨市新课程现场会、减负现场会、标准化学校评估、阳光教育特色学校认证和评比中备受关注。

经过多年的努力,附小建成了气氛和谐、发展均衡、管理有序的阳光校园,打造了学识广博、能力卓越、持续成长的阳光教师队伍,培养了主动学习、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2010年,附小“阳光教育”办学特色在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学术会议上被推广。同年被评为“全国特色创新学校”,2012年被授予哈尔滨市“首批特色学校”称号。2012年,石瑾娜总结附小阳光教育办学特色的《走在阳光教育的路上》一书正式出版,2014年她编著的《教育与梦想同行》一书出版。

在阳光教育的引领下,十年间附小培养了8000余名阳光少年,更有5000多人次在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和教学竞赛中获奖。阳光教育的十年,附小通过探索、研究、努力、实践取得了成绩。但是,石瑾娜向记者表达了她作为一校之长的忧虑:“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阳光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哪里。作为校长,我有压力。明年是附小建校60年,比起其他老牌名校,我们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发展的目标很坚定。阳光教育的发展,就是要打造不仅培养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教育,培养孩子能生存、会生活,还要懂得创造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更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具有全球视野,为成为我国尖端人才而努力。这就是未来我们阳光教育的发展目标。”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