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唤醒自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时间:2016-02-24作者:实习记者  卢云鹏  通讯员  彭瑞敏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2月号

唤醒自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坐落于朝阳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是由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作创办的一所寄宿制公立完全中学。学校2012年9月正式开学。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学校先后获得了“朝阳区第三批区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北京数字学校研究基地学校”和“北京市篮球项目传统学校”等荣誉。

人文建设之灵魂——践行“自觉教育”理念

东北师大附中首任校长陈元晖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陈老先生在东北师大附中工作时说过:“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陈先生的教育情怀和教育的自觉激励了附中几代人,是附中人自觉成长的重要思想和精神引领,也是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提出“自觉教育”的思想基础。

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在“自觉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致力于唤醒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塑造学生自砺的品格,培养自觉的现代人。“任何一所学校核心理念的提出,都应以这几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教育是什么?孩子通过学校教育能获得什么,能改变什么?”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执行校长高祥旭说,“普遍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在儿童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化,激发出其潜质,让学生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从教育的本体论角度看,个体的发展是生命自觉的过程。教育的使命则应当是促使人的这种自觉的发生,即通过教师们责任自觉、研究自觉和学术自觉唤醒学生的自觉,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人把“自觉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的思维逻辑。 

人文建设之依托——打造“学本优效课堂”

课堂的改变是学校最深刻的改变。从2013年起,学校开始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2015年,学校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寄宿制”背景,开始在课程改革专家的指导下全面推进“学本优效课堂”改革。

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在“学本优效课堂”模式下,课堂上老师们讲得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多数时间围绕老师和同学生成的问题在讨论、展讲、辩论和自我总结。“学本优效课堂”的特点,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十六个字:“先学后导,问题导学,群智合作,及时反馈。”

先学后导主要指学生在课前进行深度预学,课上进行探究。学校总结了“六字诀”指导学生预学,即“查”——工具、“画”——重点、“写”——感想、“记”——内容、“练”——习题、“思”——问题。问题导学主要指学校会根据具体教学任务和课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问题导读单、问题解决单和问题训练单,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群智合作主要指每个班都组建了完善的学习队伍,包括学习长、学术助理、学科长、学习长和小组长。他们各司其职,带领全班同学开展自主学习。每个小组内也有两支管理队伍,即学习长和小组长,分别负责该组学术和行政的管理事项。及时反馈主要指学校设计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长评价和学术助理评价的五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执行校长高祥旭说“学本优效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变化:一是学生学习态度由“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了全员式的学习;二是教师的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不再唱独角戏;由“听”到“动”,课堂成了“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三是课堂内容由“单纯知识性”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

教师们也都觉察到,“学本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晚自习的纪律不再需要老师督促了,作业完成情况非常好,能够主动生成问题并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升了——团队学习的分工和协作更加清晰有效,有的课堂甚至完全是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学生自我展示更加自信和老练,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的“学本优效课堂”彰显了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魅力,因教育方式及学习方式的“翻转”助力,学生真的“动”起来了,课堂真的“活”了起来。

人文建设之根本——学生“自觉地发展”

在自觉理念引导下,学校确立了“努力培养具有良好习惯,认真态度,善于独立思考,和谐交往,富有创造潜能和天下情怀的自觉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为了让这一育人目标落地生根,学校通过特色课程建设、特色课堂改革和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打造,大力发展学生的“自我规划”、“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创造”和“自主评价”五项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自觉的现代人”。

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摸索出了多条途径锻炼、培养学生的“五自”能力,其中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和成立学生自主管理联合体是两大途径。

在学生中开展生涯发展教育是践行自觉教育、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载体。

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将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作为学校的重要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生涯发展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直接指向学校课程目标之一——乐群经世。即:通过生涯发展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及能力潜质,并通过学习与体检,探索社会和职业,将自己的学业与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将学校的学习生活与外部职业世界联系起来,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规划与管理,开展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自主创造和自主评价能力。

在这方面,学校通过四个途径去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能力。第一个途径是把生涯发展指导作为校本必修课,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把生涯发展指导和国学课对开,间周一次。国学教育也很重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也很喜欢。第二个途径就是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四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第三个途径是每一项德育活动都要增加一个“生涯彩绘”的环节,在这个环节有很多不同的职业模拟活动。活动形式不一样,但有一个主线串联,就是未来生涯指导。生涯指导不是简单的辅导和指导,也不是简单的课程,而是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生涯指导贯穿德育工作的始终。学生通过生涯和职业的体验来了解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第四个途径是学校设立了导师保障机制,导师对学生不仅有学业上的指导,更有生活和心理上的指导。每个导师面向五到六个学生,在寄宿制学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科学的学业指导,这对学生特别重要。这种保障机制不光要有人的保障,还要有其他的保障。比如说生涯发展指导信息管理平台,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测试过程还有学习体验等信息数据进行完整的保存和管理,最后通过数据分析,使老师能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的指导。这是跟东北师大的就业指导中心合作的项目,体现了合作办学的优势。

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联合体(简称“自联体”)是践行自觉教育、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五自”能力,学校在学生中成立了自联体。自联体由学生会、团代会、社团联合会、团委等组织共同结合而成,分理事会、执行会和年级会三个层级,下设六个职能司,即传媒司、环卫司、礼仪司、外务司、档案司、社务司。自联体不仅仅是学生干部组织,更是有灵魂有文化的自主创新的团体。它重构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系,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效能。它不等同于学生会,因为它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与目标。在“全寄宿制”背景,自联体秉承着“家园”理念,致力于打造“美丽附中,我的家园”。自联体成员将“家园”理念阐释为“创建和谐家园,塑造提升形象”。

学生通过自联体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尤其是一些调研性质的活动。自联体的政务大厅开设了两个服务窗口,一个负责收集和反馈信息,一个负责办理一些具体的事务。比如说,学生要对学校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政务大厅提交给学校,最后由自联体定期整理提交给学校的相应的主管校长。比如说学生以前需直接到教务处办理的一些事务,如开在校证明、办理成绩单等,现在可以委托自联体协助办理。还有一些其他服务性的工作,如给同学们提供报刊等。接下来,自联体正在酝酿开办学生自营的学校“小超市”。自联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也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相比于一个松散的集合,自联体更像是一个团结而有凝聚力的“家”,能给理想以宽容的栖居之地,给拳拳之心以广阔的施展平台。

自觉教育理念下,对学生来说,每一个人都能自主发现和实现个人的潜能,都能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能感受到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都能体验到以自觉为基础的喜悦。

人文建设之保障——教师“自觉地成长”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学校人文建设的保障,对于一所教师队伍年轻化、多元化的新建校来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和紧迫。在“自觉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遵循“善诱慎行学术自觉”的目标,倡导教师自觉地成长——责任自觉、研究自觉和学术自觉。

建校之初,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启动了“元晖工程”,用以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调研不同成长期教师的发展诉求,结合青年教师的“青蓝计划”、成熟教师的“志远计划”、骨干教师的“卓越计划”,加强了对教师以基本功提升为主线的全员培训和以教学风格培育为主体的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施教能力,努力促进教师内涵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支“个体有特点、群体有优势”的教师队伍。

学校聘请了区内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专家和教研员,加上东北师大附中总校外派到我校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组建了专家指导团,定期进行听课评课,开展各类讲座,并举办指导团成员座谈研讨会,共同研究学校教学提升策略。专家团队不仅给教师们带来了专业的提升,更深刻的是学术精神的引领。

学校以学校“专家指导团”为龙头,以学科组、备课组为主体,以师徒带教、同组捆绑为主要形式,分层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实施“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改进跟踪”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教学新秀—校级骨干—区级优青骨干”的名师培养序列,举办骨干教师论坛,开展“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互助提高。

学校坚持“真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方向,立足课堂,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大力开展了区级课题与校级微型课题研究,积极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学期初制定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推进计划,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研究例会,每学期上一节课题成果展示课,每学期写一份课题阶段性总结、个案或论文,课题研究得以有力推进。教科研工作的开展,逐步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基业初建,秉承“自觉教育”理念,凭借清晰的办学思路、优良的教学质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和规范科学的管理,正逐步成为区域教育新蓝图中的一座崭新地标。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