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翟小宁:我眼中的教育家

时间:2016-04-12作者:刘鑫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时代呼唤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需要怎样的环境?教育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教育部“ 国培计划”首批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我看来,拥有丰厚的教育实践、深刻的感悟力、坚定的信仰、崇高的思想、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教育家必备的素养。” 在翟小宁校长的眼中,教育家应具备如下的这些基本素质——

教育家要有“根”,“根”即丰厚的教育实践。教育家要把根牢牢扎进实践的土壤,从中汲取最丰厚的滋养。在实践的历练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提升,在不断的提升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追求和教育风格。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始终身在教育的情境中,不离教育这方热土,怀着爱心对待工作,跟学校,跟同事,跟自己从教的学科交朋友,对教育怀有一种亲近感,他才能有对教育的深刻体验与感悟。当他每天生活的酸甜苦辣都跟教育、学生和学校紧密相连并从中不断经受锤炼时,他就可以在顺境中保持定力,在逆境中保持意志,在顺逆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并不是说没有实践就没有教育家,但如果是一个有着扎实、丰厚的实践根基的教育工作者,他对教育的理解会更朴素、更深切、更接地气。

教育家要有超越实践的理念,即深刻的感悟力。朱光潜在《谈美》中论及艺术家的形成时说:“凡是艺术家都需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匠人的手腕即很深的功底,很好的基本功。教育工作者也是如此,他必须在实践的历练中形成深厚的功底。拿校长来说,他应该是学科教学里的行家里手,他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教育情怀和教育魅力的,应该是深受学生欢迎、老师钦佩的。只有亲身从教育一线走出来,他才能对课堂、对学生、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诗人的妙悟即深刻的领悟力、感悟力。一个教育家应该有一双教育工作者的慧眼,对实践有敏锐的眼光,能透过实践看到教育的本质。他要用力工作,用脑工作,更要用心工作。热爱教育工作的人应敞开心扉,接纳中西教育的理念,把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投射到工作的环境中去,影响一个学校,影响老师,甚至影响更多的人。教育家应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返璞归真,通过不停追问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教育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为什么来做教育的。

教育家要有坚定的信仰。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这种信仰外化出来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真善美、对真理和正义,对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人类的梦想、和平与福祉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思考,它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日新月异和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之心。那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不管是天上的星空还是心中的道德律都是指他的信仰。教育也需要信仰,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一种纯净的理想,哪怕功利主义甚嚣尘上,我们也要坚守教育这一方净土,在这方土地上永远镌刻着真善美几个大字,我们要把真善美的理念源源不断地注入青少年的心中。没有这些,不能称得上教育家。一旦拥有了坚定的信仰,教育家对教育、对人类就有了自觉的担当精神,身上就有了无穷的力量,他就能几年如一日,十几年如一日,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夙兴夜寐、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仰就是一种价值追求,一股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教育家要有崇高的思想。这种思想既要和现实紧密相连,又要充满理想色彩。它包括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心灵的追求和对文化的坚守。人生最大的学问在于使心中光明的道德更加光明,在于日新其德,在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且止而不退。学校教育应始终把“育人”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升学生的德性和心智,完善学生的品格和素养。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直指心灵的教育,是润泽生命、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是培养美好品德的教育。子有四教:文、行、忠、信,皆关心学生内心的修养,教他们做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十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办学思想,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孝敬家人的大爱情怀,将善与良知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中,启迪青年人做具有仁爱之心、慈爱之心和博爱之心的中国人。

教育家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借用夏丏尊评价李叔同的话来讲:“他做教师,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萨的有‘后光’。”李叔同教国文,学生就喜欢国文,教音乐,学生就喜欢音乐。为什么呢?他有“背光”,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而深厚的文化功底又造就了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人生境界,使其终成一代大师,为后世留下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一个教育家也应该是勤学修德、博文明辨的学者、教者、智者,他应该与书为伴,经常阅读各类教育经典、哲学经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我们祖辈教育家的肩膀上,站在先哲的肩膀上,与大师对话,成大家气象。

“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粒种子,我们要相信种子的力量,愿它成为这世界上一粒最美丽的种子。教育家的工作是艰巨的,繁重的,但同时又是幸福的。我们要坚信,只要美德、慈爱、信仰、智慧、梦想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就一定会有硕果累累的明天。”翟小宁说。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