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霍文克:远涉重洋结缘中国教育

时间:2016-05-10作者:乔雪竹  张小锋  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2016年3月25日,一位荷兰老人在美国的离世,引起了诸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师生的关注和牵挂。这位老人就是威廉姆·霍文克(Willem Houwink),美国内华达大学资深经济学教授,也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位经济学荣誉教授。

霍文克1920年生于荷兰,二战时被关在纳粹集中营,后到美国华尔街银行工作。改革开放之初,霍文克来到中国,走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他的到来,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带来了革命式的影响。这位充满睿智、坚毅的耄耋老人,用他那如歌如泣的传奇人生,谱写了他与中国、与贸大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

 

引领中国经济学教育“革命”

 

1980年,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一片生机盎然,美国教育代表团一行16人应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60岁的霍文克就是代表团成员之一。代表团在当时受到邓小平、李鹏、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们就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等发表了意见建议。那是霍文克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大地,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华大地,霍文克感受着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勃勃生机。随后,霍文克辞去了华尔街银行的工作,1983年受聘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据知情人士透露,他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一位经济学荣誉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为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事业腾飞,培养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对外经贸人才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霍文克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 30多年里,先后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由他引入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育,对中国经济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因此成为将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期间,霍文克培养了约500名研究生,这些学生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骨干力量。2014年,在“我与外教”全国征文大赛暨“我最喜爱的外教”评选活动中,霍文克被评为中国十大“功勋外教”,人们以此表彰这位将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的先驱人物。

霍文克教授坦言,他非常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不仅因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更因为中国人民的忠诚和中华民族的坚强。霍文克对中国非常友好,他在华尔街最大的银行供职时,就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发展。他曾前往数十个发展中国家教授经济学,并致力通过教育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从而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全球贫富差距等问题。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授课期间,霍文克始终秉承着为创造美好世界而努力的信念。他不但努力为中国培养经济学人才,还积极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除了经济和教育领域,霍文克还对环保问题十分关心,在上世纪80 年代他就提出保护水资源的理念,并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珍惜每一滴水。每次看到学校食堂的水龙头没关好,霍文克都会去随手关好水龙头,他认真的样子就像烙印一样印在学生们的记忆里。

 

亦师亦友的师生情谊

 

由于在德国纳粹达豪集中营的经历,霍文克教授终生未婚,孑然一身。霍文克始终坚持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据学校林桂军教授回忆,每次来学校上课,霍文克都坚持骑自行车,从他所住的友谊宾馆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距离并不近,每次骑车到学校都要大半天时间。霍文克常常跟学生们开玩笑说,老天爷喜欢跟他“作对”,骑行上班路上是顶风,骑行下班路上又是顶风。霍文克不喜欢去大饭店,不爱乘坐汽车,他喜欢去小饭馆,又很喜欢走路,常常能连续走十几公里,而且比那些二十多岁的年轻学生走得还要快。霍文克曾与学生们探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对于解决北京人口密集和交通拥堵的重要性,可是这种超前的想法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

霍文克的授课十分精彩,严谨不失幽默,深受学生们喜爱,常常引来外系的同学过来旁听。那时,学校是不允许跨系选课的,许多学生就偷偷跑去旁听,吴卫军就是旁听学生中的一员。吴卫军回忆,霍文克注意到了旁听课程的他后,问他为什么只听课程不要学分?吴卫军告诉霍文克:我在国际企业管理系教授的课程里拿学分,在您的课程里进一步学知识。因为霍文克的课程以考试难出名,听霍文克的课可以更好地提高成绩。“当时,霍文克认为我是学校里最聪明的学生之一。”吴卫军回忆说。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