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

时间:2016-05-10作者:泉水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让行动来证明我们的一切”这一铿锵有力的口号,是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的校训。在这一校训的指引下,十五中逐步形成了“敬业务实,教人求真”的教风、“修业明理,学做真人”的学风。近年来,十五中落实西立、东跨、南联的发展规划,特别是东、南校区已跨上发展的快车道,成绩斐然,迈入济宁市城区教育的前列,三校区教育教学指标均居全市初级中学前茅。十五中的快速发展有哪些可供借鉴之处?

 

立德树人:德育也是“升学率”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校长李敬东说:“能力重要,比能力更重要的,那就是品德。”十五中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开足、开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力求把“以德树人,德育也是升学率”的育人理念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十五中近几年逐步加大特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力度,同时重视社团课程的开设,力求在这些课程上彰显校区特色。近年来,学校在传承优良传统同时,推陈出新,不断丰富社团活动内容。社团活动发展从无序逐步纳入学校教育有序的管理体系,日臻成熟。

着眼未来发展思路,十五中构建了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促进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高效运转,创新了运作模式。像学校的小记者社团,聘请济宁日报社专业编辑指导写作并跟随采访等;足球社团成立之初,建立了与“天虹”俱乐部在训练、资金赞助、运营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模式;田径社团挂靠济宁学院体育系,聘请专家指导学生训练,带领学生参观省运会集训队训练,走出了一条高、精、深培养之路。

学校目前已形成五大类共58个社团:文学社团(运河文学社、小记者、课本剧、经典诵读、书法、辩论等),科技社团(奇妙的数学、身边的科学实验、神奇的化学、生命探秘等),艺体社团(无兄弟不篮球、“天虹”男子足球、高快强田径、动炫健美操、绳之舞、青春靓丽礼仪、声远合唱、乐享其中管乐、飞扬舞蹈、青春驿动素描、兰亭书画苑、墨香园书法、翰林国画、艺心苑国画、七彩青春彩画等),社会大课堂社团(可爱的家乡之历史、地理、人文,摄影等),社会公益社团。社团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2年,学校经典诵读在山东省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学校开展的汉字听写大赛,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学校被确定为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学校、“国学经典教育联盟校”。文学社团“运河文学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文学社;艺术社团代表济宁市赴青岛展演获得了专家一致好评;体育社团锦上添花,田径社团在2014年、2015年城区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第一名,2015年更是获得11个单项冠军,打破了10项比赛纪录。张安琪同学在男子100米比赛中跑出10"61的好成绩。男女篮球队多年获得区冠军, 2015年女篮获山东省女子锦标赛乙组第7名的好成绩;乒乓球队在山东省乒乓球联赛中获女子团体第一名;东风足球社团小荷初露,在山东省“谁是球王”的比赛中一展风采。学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人才,黄子洋被招入U18国家男子篮球集训队,陈蕊到山东省体工队,刘艺晴输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刘艺铭输送到山东省乒乓球队等,学校体育已经走在了全市初中学校的前列。

十五中将校园活动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每年举行春季、冬季校园体育节,坚持开展阳光体育展演;每年定期开展英语才艺展演、校园歌手大奖赛、师生书画展、校园艺术节等活动,并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优秀单位。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让法制教育进校园。十五中常年坚持法制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召开法制报告会,开展学生走进少年法庭,聆听法律讲座等活动,获得了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

 

教师培训:打铁还需自身硬

 

学校的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始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十五中在教师的培养上,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全面促进教师的发展。

一是学校大力实行校本课题的“小课题大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每学期学校开展校本培训不少于8次,参与校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参与率达80%以上。

二是启动学校第五届“青蓝工程”,培养并发挥“自产化”专业骨干力量的作用。据副校长孙振介绍,2014年10月,十五中新上岗45名教师,为使他们尽快站稳讲台,学校启动了第五届“青蓝工程”,让师德模范、业务骨干当“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传帮带”。

三是搭建平台,让骨干“亮”起来。选派骨干教师奔赴各地学习、培训。组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加省(区)际初中教学研究合作发展联盟活动。2014年11月份,十五中一行23人赴郑州参加以“构建学校文化,创新课程发展”为主题的省(区)际初中教学研究合作发展联盟研讨交流活动。组织38位教师赴江苏参加“思练结合、学教融评”探寻苏式课堂的活动。2015年又派出老师261人分别赴北京、上海、苏州、重庆、宁夏、泰安、济南等地学习,累计平均每年派出教师达200余人次,达到了“走出去,共进步”的学习目的,老师们不断呼吸到新鲜空气;同时,鼓励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上研讨课、开专题讲座、主持课题研究,释放榜样的力量。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