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他对教育有个承诺

时间:2016-05-10作者:卢云鹏  刘秀萍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丹心育人,成就孩子也成就自己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苦多。”从教19年,风风雨雨,备尝种种酸甜苦辣,他深深体会到教师的光荣所在,也深刻感悟到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必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因此他用心、用情、用智慧,把青春献给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多少年因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而艰辛与苦楚,曾几何时因研究教学教法而困惑与不解,无数次因弟子们终得成功而喜极欢泣。这一次次的心灵触动以及困顿后的豁然开朗,用他的话说:“这好比春蚕脱壳,每经历一次心灵的触动,就是人生阅历的一次升华,冷静了许多也了悟了许多。”

诗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作为一个承担繁重教学任务并且负责学校全盘工作的年轻校长,他就有着这样的“成大事业、大学问”的志向。他一直向往着达到这样的三重境界,并以此来鞭策自己,勉励自己。因而在教育事业这片热土上,他用自己赤诚的心、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无私的行动,执着地追求着教育的最高境界。你会发现他是仁者、智者、勇者,他把师爱洒满校园……在这里,我们无权鉴定他已经达到了哪一种境界,但是他的行动、他的努力、他的成绩,会让每个人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1997年,初为人师的他,揣着敢挑战、不服输的教学理想一心扑向了教学第一线。古语云“初生牛犊不怕虎”, 他正是凭着这股虎之闯劲和韧劲,大胆地革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将其付诸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反复实验和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给孙老师课堂的评价是:“不生硬、不枯燥、很有趣、也轻松。”回首19年从教心路,也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是艰辛还是幸福,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练,他已由当年一个初入师道尚带几分稚气的“求教传教者”,成长为一个精通师道并具相当涵养的“授业解惑者”。

 

勇于探索,找准了口子也摸出了路子

他热爱教育工作,作为学校负责人,尽管行政管理工作繁重,但他依然坚持承担着高三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并兼任班主任。他时常说这样一句

话:“身为教师不站在讲台上,那是遗憾;身为校长,不能在教学上给教师做出表率,更是失职。”多年来他总是教学和管理两副担子一肩挑,几多辛劳,几多欣慰。历经多年的摸索和创新,他不仅取得辉煌的教学成绩,而且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上,也摸出了一条成熟有效的路子:让每位学生都时刻感受到有人在关注自己,自己为自己制订成长目标,促使其不断进步;让家长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成长情况,理解学校,配合学校更好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健康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