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16353工程:传承·融合·创新

时间:2016-06-13作者:范呈碧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精神、气节、情感、礼仪的总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山东省临清市艾寨丕介学校积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探索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16353”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围绕一个总体目标 学校把“秉承传统美德,打造特色精品,让孩子在传统美德熏陶滋养中成长,让学校因传统美德之花姹紫嫣红而彰显精彩”作为传统美德教育的总体目标。

贯彻六字内涵 学校在传统的“八德”基础上提出了赋有新内涵的“忠、孝、义、礼、信、勤”作为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内涵。  

全力打造三种文化 学校着力在文化建设上充分融汇中华传统美德元素,将丕介先生新亚精神与传统美德融合在一起。

环境有形文化 精心绘制文化墙,采用大唐(唐装)图案,内容有仁义礼智信、谦和恒容敬、京剧脸谱、教育名人等;在教学楼、办公楼等处悬挂文化标牌,前楼以“传统美德”为主题,后楼以“读书修身”为主题,内容为经典国学选粹。蓝天下,绚丽的文化墙与整齐的足球操、欢快的校园舞、素净的教学楼、蓬勃的植物园相辉映,动静结合,和谐美丽。

班级特色文化 各个班级凸显个性,集思广益,在班训、跑操口号等班级文化上体现传统美德的内涵。每当集体活动时,整个运动场上哨声、步伐声、口号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活力与魅力。  

精神品牌文化 一是精心设计校徽、校歌、校刊。我们设计了体现“武训义学和丕介文化”的校徽;谱写了《和谐校园,快乐成长》的校歌;集全校之力创办了校报,编著了校本教材《中华传统美德读本》。二是以社区历史文化涵养师生。从武训先生的义学文化到丕介先生的新亚精神,从智勇兼备的抗日精英夏碧波到充满神话色彩的五花槐,都使之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