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栉风沐雨五十载,弦歌不辍展新颜

时间:2016-06-13作者:史瑞春  师秀华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巍巍天山,旖旎滨湖水畔,塞外名城——昌吉就坐落在这里。始建于1966年的新疆昌吉市第五小学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正成为一座用心、用情、用力打亮学生生命底色的育人殿堂,日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近年来,这所学校在鼎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学实践道路上,确立了“立德善雅”的办学思想,践行“以文养德,以学启智,以艺修身,诵经典诗文,育艺术特长,以文化艺术植养书香校园、个性乐园”的办学特色,从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入手,用书法和音乐滋养孩子们的生命,用各种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启了一条成功之路。

 

校园文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助推器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如同阳光雨露一般浇灌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提供幸福成长的沃土。昌吉五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核心,以美化校园环境,优化楼道文化、班级文化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浸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

走进校园,“我能行”的巨人手指雕塑映入眼帘,一股饱满的斗志、昂扬的精神油然而生;校园正中赭色的文化石镌刻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和学风,时刻警示着全校师生们行为习惯;绿藤缠绕的文化长廊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展示区,传达出浓浓的民族情;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名人名言”“誓言牌匾”“身边榜样”给孩子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校根据新疆地方民情开展楼道文化建设,各个年级以不同主题对学生开展地方史教育,让学生了解新疆、热爱新疆。

走进五小,“书法园地”“围棋亭廊”“民乐、管乐大舞台”处处散发着艺术气息,渗透着人文素养,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于潜移默化中给全体学生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德的涵养。

 

课程建设——打牢基础的播种机

 

作为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昌吉五小坚持立德树人,将实践素质教育及艺术特色教育作为学校发展重中之重,积极构建校本课程文化,开发出了矿物岩石标本、口风琴、葫芦丝、黑白画、线描、少儿剪纸、硬笔书法、形体与舞蹈、形体与健美、形体与民族舞、口琴、竖笛等十五门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课程的单一性,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学校开发的陶泥校本课程,孩子们通过“和泥、揉、搓、捏、塑性”完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小饰品的创作,陶泥不仅限于自身的造型之美上,还提升了孩子们的自由发挥、充分想象、大胆创造的能力。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