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三力齐发:找准信仰的“支撑点”

时间:2016-07-13作者:邢伟   祝明伟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7月号

五莲县实验学校以“学以尚正、学以承责”作为办学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课程1+1”体系、师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文化引领,团队有活力”“乐业爱生,教师有实力”“尚正承责,学生有动力”的理念。三力齐发,找准信仰的“支撑点”。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学校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校园影视教育研究实验学校”“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全国写作教学示范学校”等20余项国家、省级荣誉称号,加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全国幸福教育联盟”和“山东省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等省级以上学术组织。先后承办日照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日照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观摩会。

 

文化引领,团队有活力

 

学校从理念文化、生活文化和课程文化着手,引领师生成长。

凝练理念文化。按照显性文化、单元文化、精神文化三步走的建设思路,凝聚个人优势,形成团队力量。学校确立“学以尚正,学以承责”的办学理念,以“为未来社会培养优秀公民 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目标,以“与好书为友,与礼仪为友,与艺术为友”为特色。在办学理念指引下,凝练形成了校训“尚正、承责”,校风“握手阳光”,教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学风“又日新”。

营造生活文化。一是注重“两头”教育。在新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感恩勤奋、求知创新”德育主题教育,出台《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制作《礼行天下》学生礼仪专题片;毕业教育组织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投放许愿卡,并保存在学校专门准备的“心愿瓶”中,让孩子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自我修正,自我突破。二是依托校园微电影剧组、交响乐团、陶艺、根雕等40余个学生社团,以及校园义工、少年模联等各类“学生发展共同体”,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例如校园微电影剧组就开展了校园微电影演员选拔、剧组人员招募、故事征集大赛等系列活动,从剧本创作、影片摄制、导演及所有演员全部由师生担任,现已完成《请不要闯红灯》《父亲节的礼物》两部校园微电影作品。三是做好与节日结合的活动。如在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开展“学雷锋 见行动”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关爱老人活动,在全国烈士纪念日组织学生到县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碑、参观烈士纪念馆,并在现场举行入团仪式、入队仪式,在全国宪法日组织学生到县法院旁听法庭审判。

构建课程文化。学校确立了“学校课程1+1”的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更能够适合学生成长需求且能彰显学校特点的课程总和。第一个“1”是指学业课程,包括已经纳入且能有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要求的课程,如语数英、音体美、体能检测等。另一个“1”为边缘课程, 是指目前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还未纳入评价但却对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所有课程,如微电影课程、入学和毕业课程、学校理念文化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这些边缘课程的开发,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打造艺术文化。学校编撰“教育如是”系列丛书,共设《教育的味道》《那片有思想的麦田》《成长就这样开始》《那年我在实验学校》《人生至要》等5个分册,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征集散文、诗歌、书画、摄影、论文、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作品,丛书正在编辑出版中。2016年初摄制了礼仪专题片《礼行天下——教师篇》,以此为辐射带动,将于2016下半年筹拍《礼行天下——家长篇》。2015年5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首届师生原创诗词、书法作品展,共收到师生原创的160余首诗词和28位师生的书法作品,活动还邀请了县作家协会、诗词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参加。同年6月,初中部2011级150余名毕业学子回到母校,参加了升国旗仪式,并与老师们交流、合影。此外,2015年上半年,学校有一同事身患重病,全体教师自发为其捐款3万余元。教师们每年还积极参加“慈心一日捐”、扶贫济困等捐赠活动。初中部2015届毕业生在中考后的雨天里,主动在北京路护送小学部的学弟学妹们过马路。2016年端午节,我校师生应日照市诗词学会邀请,参加了“阳光日照 端午风情”日照市第一届“我们的节日——端午”诗会,表演的诗词歌舞节目《赋诗端午歌舞颂 尚正承责莲实情》,得到了与会领导、诗词专家的好评和赞赏。

 

乐业爱生,教师有实力

 

教师个性课程建设“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目前,《沙丘识字》《文化寻根》《说文解字》《蓝裙子电影》等10余门教师个性课程已经曙光初现。2014年寒假、2015年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开展了两届教育创新成果推介交流会,共有30余名教师推介自己的科研成果。此外,学校在每个学期都会组织教师学科素养展示活动,现已举办4届。截至目前,已有40余人在市级以上优质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68篇学术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285项科研成果获奖。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