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文化铸支柱,引领学校“撑竿跳”

时间:2016-07-13作者:刘鑫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7月号

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代表了一所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校园文化包含哪些内涵?如何定位并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怎样有效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本刊记者走近湖南省耒阳市三架中学校长蒋战修,听他讲述三架中学是如何以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

 

春风化雨,打造润物无声的“精神文化”

 

记者:近年来,三架中学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凸显孝德文化”这一主线,根植于富有魅力的传统文化,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您是出于何种思考来定位学校的校园文化的?

蒋战修:“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2013年秋季建校以来,我校一直把“孝德教育”作为教育品牌,力求通过对孝德的大力宣扬和提倡,让师生浸润在仁孝的传统美德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学校以“弘扬传统文化、致力师生幸福”为学校发展愿景,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学校精神之源、文化之源。学校各项工作都以“师生幸福”为基本立足点,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座人文的殿堂,让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在幸福中成长、成才;让全体教师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事业的成就感,在幸福中生活、工作。这一系列的先进理念就是我校的精神文化,有效地引领着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校园环境打造方面,学校坚持以“仁”为本、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将景观性、标志性、人文性与学校办学特点相结合,从学校理念、制度、视觉识别系统、整体和局部的文化营造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塑造了一个既充满现代人文气息,又富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和谐校园。学校以“孝德教育”为切入点,遵循“竞进不息、和以致远”的学校精神,力求“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体现出仁德竞进的精神面貌。

记者:除了通过显性建设将形而上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全校师生,学校还开展了哪些活动使校园文化的要义入脑入心?

蒋战修: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元素,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充分调动各班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丰富班级文化内涵,形成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的班级文化。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的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人物评论会等活动,做到了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同时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些透着各自特色的班级文化,凝聚了师生们的智慧和汗水,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刚柔相济,制度、人文相协调

 

记者: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落实离不开一定的制度保障,贵校是如何将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化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更好地发挥其“刚柔相济”的作用的?

蒋战修:为适应现代教育改革新常态的需要,学校形成了竞争合作、科学自主的管理文化。实施全员聘任制,将竞争引入学校内部管理,实行分级部管理。学校管理在纵向上形成了以校委会为上层,德育处、教导处、总务处等为中层,级部为基层的纵向管理一条线。在横向上形成了以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为主的横向业务管理一条线。各处室在校委会的指导下,主任带领教师考评小组定时对各学段的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督查、评价和反馈。级部主任则对自己本部教师进行督查、评价,进而形成一级对一级评价,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分层评价机制。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