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吴正宪  教育要站在儿童的立场

时间:2017-02-15作者:李鲁山来源:教育家杂志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获北京市政府“人民教师奖”,北京教科院职业道德标兵;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北京教科院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学成果多次荣获教育部、北京市一等奖。

 

吴正宪  教育要站在儿童的立场

 

眼中有人,心里有爱

 

记者:您从教至今四十七年,常年与孩子们在一起,您的儿童观是什么?

吴正宪:我的儿童观,想来想去就是两句话:一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二是“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着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学会对每一个儿童给予期待与保护,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是“有潜力”的人,但同时具备“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身上的潜能,儿童能做到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培养自信和创新能力。儿童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

记者:您倡导的“眼中有人,心里有爱”对于儿童教育意义何在?

吴正宪:有一个群体,我们永远不能忽视——儿童;有一个核心,我们永远不能忘却——尊重;有一个坚守,我们永远不能丢失——情怀。

尊重、理解与善待每一个儿童是儿童数学教育的价值核心,也是“眼中有人,心里有爱”的本源。我们要从儿童的立场去想问题,做事情,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和尊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就是要真诚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用童心去感悟童心,就是要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需求来实施教育。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

儿童的兴趣与自信是促进儿童进步的真正动力,因此,唤起兴趣是引导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有趣的我才喜欢学”是儿童学习的普遍特点。

我们要悉心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孩子的情感、行为体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诠释数学的意义。不必过分拘泥于课堂的形式,帮助孩子形成“想学—爱学—学会—会学”良性循环。

 

教学改革在路上

 

记者:这些年您一直在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吴正宪: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一些繁、难、偏、旧,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我开始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重组,将小学高段教材四本书,重新组合成六个知识模块进行系统教学,根据数学知识体系和内在之间的联系重新组合,开始了“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

九十年代,在教学实践中,我越发感觉到,对孩子而言,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1+2”的知识传递。我们不仅要教孩子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和人格的培养。当时,我率先提出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与国家2001年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三维目标很相似。随后,经过叶澜教授课堂教学生命学说的启发和儿童心理学专家张梅玲教授的点拨,我茅塞顿开,再来看课堂、谈教学时,我增添了“生命”的视角和“心理”的维度。

2000年后,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又一次点燃了我的教改激情。我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和认知规律的视角重新审视小学数学教学。当时,我提出了“既有营养又好吃”的儿童数学教学主张,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儿童数学教学”替代了“小学数学教学”。

到了2010年,课改进入深水区,也越发使我进入理性的思考阶段。我再一次叩问教育的本质,再一次追问数学教育的价值。慢慢地,一个鲜明的思路呈现在我面前——“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的教育”。我提出了“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的主张,并将系列文章连续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