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榆林高新一中——一所“软硬兼备”的精致学校

时间:2017-12-06作者:孙习涵 刘秀萍来源:教育家杂志

在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高新一中), 每个班级里都挂着一个校长建议箱。

平时,学生有任何意见都可以直接投递到建议箱中。初三女生方家蓉对一件事印象颇深。一天上午,班里的广播音响坏了,她通过建议箱反映了这件事。当天下午,学校里就来了一个修理员将广播修好了。

“高效”是高新一中的一种独特符号,不仅仅是时间和反馈上的高效,这样的高效性在高新一中的每一寸土壤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高效的课堂,高效的管理以及高效的教师队伍建设等等。

而在高效的机制运作下,校长徐江同样重视民主与个性,从丰富社团活动到班级自主管理,高新一中巧妙地在松与紧之间找到平衡点,走出了一条全面发展的办学之路。“基础教育阶段不应该谈特色,而应该是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在每一块都打磨得非常精致。”校长徐江告诉记者。

这也让如今的高新一中稳居于高新区初中的王牌位置,无论是学生成绩还是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独领风骚。

 

高效课堂,颠覆教学

刚进入高新一中,学校的课堂曾一度让方家蓉很不适应,在小学阶段,她从未经历过需要进行小组汇报展示的课堂,她觉得有些“乱”,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这样的课堂生动而有趣,也让自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在高新一中,课堂是改革的原点,也是发展的起点。

2013年,高新一中甫一成立,徐江就带领着老师们开始了课堂改革的探索。他们去多所学校走访,不仅仅借鉴课改成功的案例,还吸取了课改失败的教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经过一年的打磨和完善,在2014年,高新一中最终构建了“7+1”高效课堂模式。

“7”是指课堂的七个环节:情境导入、自主学习、精彩展示、精点精讲、适时检测和多元链接。“1”则是指贯穿于整个模式当中的全程评价。

“7+1”课堂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

在自主学习环节,高新一中嵌入了独家的导学案。导学案由学校教师在假期内制作完成,而在课堂上,导学案也成了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始终的载体,从问题的导入到最后的纠错都在导学案上一一记录和呈现。

“7+1”中的“1”是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全程评价。每个班级,学生都会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组名。在课堂上,小组需要接受“捆绑式”评价,进行积分。教师对学生评价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参照“加德纳”多元智能的八个维度全面地展开,不遗漏任何一个学生。每个学期开学,学校都会表彰100个优秀小组。

在导学案的背景下,学校取消了手抄作业。这一改革曾经一度引起家长的争议,但结果证明,改革是明智的。“手抄作业会衍生教师因偷懒而不布置复杂难改题目的弊端,而利用导学案,一些复杂的问题自然就被揪了出来。”徐江指出。

作业的处理上,高新一中严格贯彻“三清”原则: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但在作业的选择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分层作业”,避免了“一刀切”作业给学生造成的负担。

“7+1”课堂模式实施以来,学校的教师都得到了飞速成长,从最初的迷惑、挣扎到最终的成熟,每一名教师都完成了涅槃。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